别偷偷去立“微信遗嘱”了,挂念亲人不必等到“弥留之际”

“微信遗嘱”走红,说明在“隔离”的时候,人们最需要的恰恰是“交流”和“团结”。与其说这是在“交代后事”,不如说这是和自己内心对话。说给亲人的挂念,没有必要等到自己“弥留之际”,它本应成为人们的日常。

清明节,因为防疫需要,大多数人都放弃了往年的扫墓,改为网络祭扫。这并未影响人们怀念逝去的亲人,相反,因为全世界都几乎可见的对生命的威胁,这个清明节,人们会更多地想到死亡。

中华遗嘱库在非常时期开通了“微信遗嘱”功能,一个多月以来,已经有近千人通过微信订立遗嘱。这些遗嘱,并不是正式的,也不具备法律效力,因为它不关乎财产分割等重要法律事项,但是那些尝试“立遗嘱”的人仍有收获,“没想到立遗嘱也有疗愈效果”。

别偷偷去立“微信遗嘱”了,挂念亲人不必等到“弥留之际”

媒体报道的一条微信遗嘱是这样的:“儿子,没有教训你的意思,但请记住,生命短暂,做重要的事。”这是一个父亲给儿子的话,其实并没有说出什么具体的内容,毕竟对何为“重要的事”,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但是,你也不能否认,在“立遗嘱”的时候,这就是这位父亲真正想说的。简短的告诫,其实反映了家庭业已存在的“危机”。父子之间或许平常缺乏沟通,以至于父亲说什么,儿子都会认为是“教训”。或许,那个儿子正在逆反的青春期。这则“遗嘱”背后,是一个手足无措的父亲。

在微信遗嘱中,不少人说出了不常说的话,比如对家人的爱和愧疚。与其说这是在“交代后事”,不如说这是和自己内心对话。这些说给亲人的挂念,没有必要等到自己“弥留之际”,它本应成为人们的日常。

原来,人们是如此缺乏和需要沟通,这大概是疫情期间人们的重大收获之一。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过快,以至于没有时间停下来。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出现,看起来为沟通提供了无限可能,但是一家人坐在沙发上,各自拿着手机“和手机沟通”,而没有意识到身边人的存在——这种场景,相信每个人都看到过。

因此,这种“微信遗嘱”,反映的就是这样一种困境:在和自己最亲近的人之间,沟通反而存在着困难,以至于不得不借助于一个软件来“表达心声”。亲人之间,已经习惯了一种“远距离”,疫情带来的“朝朝暮暮”,反而让矛盾激化。

面对传染病,最有效的办法是“隔离”。绝大多数人都经历了长时间的居家生活,并调整了原来的“社交距离”。一个网络段子说,现在才知道很多酒局、会议,都是不必要的。“抗疫”给人们提供一个反思的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人际关系”,生命中多余的的东西,可能会得到舍弃。

“微信遗嘱”走红,说明在“隔离”的时候,人们最需要的恰恰是“交流”和“团结”。假设自己死亡,其实是一种心理学意义上的“逃脱”,这种极端场景引发的思考,可以让人更好地面对生活。

疫情终会过去,但是,你“如何度过疫情”,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后疫情时代你会过上怎样的生活。英国女王最新的讲话强调“自律、含蓄幽默的性格和同情心”,也是这个道理。想明白这一点,就没必要偷偷去立“微信遗嘱”了,而是向自己“重要的人”敞开心扉。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张丰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红星新闻V6.8全新上线,欢迎下载)

别偷偷去立“微信遗嘱”了,挂念亲人不必等到“弥留之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