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开州:打通致富道路的“最后一公里”

三峡库区腹地开州区南门镇东阳村,海拔350米——1200米,翠绿的山色飘着几缕白雾,似梦似幻,犹如人间仙境。


重庆开州:打通致富道路的“最后一公里”

重庆开州:打通致富道路的“最后一公里”


几年前,全村2265人,近一半青壮年在外打工,土地荒芜率高达80%以上,全村建卡贫困户有70余近300人,是区里有名的贫困村。

2012年,中国石油与重庆市开县(现开州区)建立对口支援关系,逐步完成乡镇公路硬化、饮水工程、中小学校舍修建等基础设施。

2015年后,中国石油每年投入300万元实施精准扶贫。

2016年,开州区扶贫攻坚,以产业园带农户的模式,以种植、养殖、果园观光等项目持续推进,用了两年多时间,初具规模,融入市场。但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经济效益还没能完全显现出来。2017年,中国石油立项,投入了300万元资金,打通通往致富道路最后一公里。


重庆开州:打通致富道路的“最后一公里”

重庆开州:打通致富道路的“最后一公里”


2018年7月,西南油气田公司员工张晓冬到开州区政府挂职区政府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推进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东阳村配套设施建设。张晓冬隔三叉五往现场跑,带领相关工作人员规划、协调,和村民们打得火热。

通过产业化发展,形成1738亩主导产业种植,瓜果飘香、稻粱金黄。全村还剩14户36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为1.59%。


重庆开州:打通致富道路的“最后一公里”

重庆开州:打通致富道路的“最后一公里”


45岁的马建光是开县马尾槽农业开发公司总经理,在外闯荡多年,还在广东开了几家小型工厂。2017年初,他回到开州,开辟自己的第二产业——第一期流转400亩土地,其中350亩栽李子树,50亩种樱桃。


重庆开州:打通致富道路的“最后一公里”

重庆开州:打通致富道路的“最后一公里”


这是候鸟的归巢。开县作为全国打工大县,每年六七十万人在全国各地打拼,每年上百亿元汇入家乡,支援家乡建设。尽管如此,在外漂泊的开县人,最大的愿望还是回乡创业。政府积极扶持和引导,加大基础建设投资,近几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为对口支援单位,西南油气田公司每实施一个项目都与当地政府相关政策和长远规划相结合,与当地人民群众亟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相结合,走“输血”到“造血”的必由之路。

2013年4月,开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郭伟在白鹤街道办事处流转了3000多亩土地,用于种沃柑和W·默科特柑,是从澳大利亚和墨西哥引进的品种。这沃柑头年6月开花,第二年4月成熟,是三峡库区最大的沃柑种植基地。

到采摘果子时,每天需要近300人,留守在农村的都是老弱病残,人力严重不够。

能在家门口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挣钱把家照顾好,这也是在外打工村民的期盼。

2018年,中国石油在开州实施白鹤街道沃柑种植基地山地果园单轨运输建设项目,单轨运输线5条长2000米。单轨项目的实施,解决了山地果园采摘期用工难的问题。郭伟说,单轨铺设投入运行,以前装车的人力,可节约80%—90%。

“我从出生到现在,第一次看见到我们那个地方来采摘果子的,有这么多人,这么多车。如果中国石油没有对口支援这个项目,没来投入,我们就没有产业,就发展不起来,东阳村还是老样子。”

“我老公有病,不能外出打工,现在村里有自己的产业园区,我就在村里做活路,打个工,天晴下雨戴个草帽就下地,80块钱一天,把家也照顾了。”


重庆开州:打通致富道路的“最后一公里”

重庆开州:打通致富道路的“最后一公里”


这是村民熊元会和万启兵看到村里发生的变化感慨。原开州区对口支援办副主任、现开州水利局副局长彭慧说:“人口红利枯竭,是我们将长期面临的问题,中国石油援建的山地果园单轨运输项目,是一种有长远眼光的尝试。”(彭烟霏、董丽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