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自导自演的一出戏,陈桥兵变

后周太祖郭威通过兵变夺取后汉的皇位,他注意到禁军侍卫司对皇权产生隐患,因此大力发展殿前司,增设殿前都指挥使和殿前都虞候,让外甥李重进和女婿张永德担任。

郭威临死前的殿前都指挥使是张永德,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是樊爱能,侍卫步军都指挥使是何徽。

郭威的嗣子郭荣继位,是为周世宗,趁他新君继位、人心浮动、立足未稳之际,老对头北汉就联络契丹来犯。

赵匡胤自导自演的一出戏,陈桥兵变

周世宗郭荣是一个性格强硬的人,接到战报就排除异议御驾亲征。命李重进、白崇赞为左翼,樊爱能与何徽为右翼,向训、史彦超居中,分三军与北汉、契丹联军对峙,张永德率禁军随郭荣督战。

两军刚刚交锋,右翼的樊爱能、何徽就怯战溃败,右翼军瞬间大乱,看到这种情况,周世宗郭荣并没有惧怕,反而亲自率领殿前司出战。

由于周世宗亲自出战又表现的非常神勇,士气顿时大振,就此转败为胜,周世宗也凭借此战建立绝对的权威,诛杀临战畏敌的樊爱能、何徽等七十余将领。

当时还只是皇帝宿卫将的赵匡胤也首当其冲、奋勇杀敌,表现得很英勇,受到殿帅张永德的赏识。

今人都把赵匡胤在高平之战中的战功无限夸大,好像全凭他激励士气、力挽狂澜才转败为胜的,其实,这只是宋人粉饰他家艺祖,要说激励士气,一个小将能有皇帝亲自出战更鼓舞士气吗?

赵匡胤在此战是立下军功,但绝对不能说他所起的作用、所立的功劳,比张永德大,他在高平之战也就是配角N,马全义、马仁瑀的功劳都在他之上。

对于赵匡胤的表现,张永德很是赏识,经过举荐,赵匡胤一跃成为殿前散员都虞候。

他的父亲、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赵宏殷也因功升迁为龙捷右厢都指挥使,父子都在禁军,别提多荣耀。

通过高平之战,周世宗建立了自己的威信,赵匡胤也借此战迈出了事业上的一大步。

赵匡胤自导自演的一出戏,陈桥兵变

经过高平之战,周世宗发现侍卫司还是延续五代的恶习,纪律松弛、兵骄将惰、畏战怯敌,决定大力整顿禁军,淘汰老弱病残,挑选身强力壮、作战勇敢的加入。

整军工作是从显德元年(954)十月开始,赵匡胤升职为永州防御使、殿前都虞候,进入禁军的高级将领行列,参加整军工作。

周世宗死前的部属

显德三年(956),周世宗增设殿前都点检,由张永德担任。次年(957)五月,在淮南战场立功的赵匡胤则升迁为殿前都指挥使。

经过周世宗改革的禁军,战斗力大幅度提高,南征北战简直是所向披靡。世宗皇帝就决定先解决北方的契丹,显德六年(959)三月,亲自统兵北伐,一气收复三州十七县。

就在世宗皇帝踌躇满志准备进攻幽州之际,却因为旧病复发,攻势不得不停下来。北伐期间,世宗皇帝偶然发现一块“点检做天子”的木牌,意思就是禁军老大要做天子,当世宗回到京城时,这个流言已经盛传开来。

“一日,忽于地中得一木,长二三尺,如人之揭物者,其上卦全题云:“点检做”,观者莫测何物也。” ——《旧五代史·卷119·周世宗本纪六》

六月十五日,病重的世宗就免去殿前都点检、驸马都尉张永德的军职,提拔“忠诚憨厚没有什么根基”的赵匡胤担任都点检,又升迁韩通为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

六月十九日,周世宗郭荣去世当天,召范质等人世宗交代后事了,遗命以王著为宰相。

著少有俊才,世宗以幕府旧僚,眷待尤厚,常召见与语,命皇子出拜,每呼学士而不名。屡欲相之,以其嗜酒,故迟留久之。及世宗疾大渐,太祖与范质入受顾命,谓质等曰:“王著藩邸旧人,我若不讳,当命为相。”世宗崩乃止。——《宋史·卷269·列传28·王著传》

王著为人刚正豪放,才华横溢,是周世宗潜邸旧人,世宗对待他非常优厚,屡次想拜他为相,都因为王著嗜酒误事,才没有成行。

范质的私心成就赵匡胤

首相范质出于私心,嫉妒世宗郭荣看重王著,担心王著拜相后,自己的首相之位不保,就更改世宗遗诏,把王著排除在外。

对于文人范质的那点小心思,新任禁军老大赵匡胤心知肚明,还大力配合,两人自然无形中建立起统一战线,范质必须得对赵匡胤多加关照和支持,大开方便之门

赵匡胤自导自演的一出戏,陈桥兵变

为了酬谢赵匡胤,范质通过调动,把禁军中与赵匡胤不对盘的例如袁彦、李重进统统外调,又把赵匡胤的亲信调进侍卫司,侍卫司的韩通彻底被架空,整个二司禁军系统都在赵匡胤掌握之中。

赵匡胤在禁军中的势力迅速扩张的情况,不是没人注意,殿中侍御史郑起就发觉不对了,给范质提醒,范质不听,还帮赵匡胤说话。

老范觉得老赵也就是发展点自己的势力好多捞钱,大老粗能干什么啊?他可没想到赵匡胤对皇位有心了。

“己亥,以殿中侍御史郑起为西河令。起,不知何许人,轻俊无检操。显德末,为殿中侍御史,见上握禁兵,有人望,乃贻书范质,极言其事,质不听。”——《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乾德元年十二月》

就这样,范质帮助赵匡胤清除对头、扫平障碍,能够辖制赵匡胤势力不复存在,篡位大业也就水到渠成了。

周世宗郭荣提拔赵匡胤,就是认为他资历浅、功劳平平,远远比不上张永德的威胁,这才罢免张永德,提拔赵匡胤,只是没想到,人心会变,对着世宗皇帝,赵匡胤是绝对忠诚的,但是对着娃娃皇帝郭宗训,能指望谁忠心呢?

主少国疑,人心浮动,随着大权在握,赵匡胤的野心同时滋长,他在赵普的参谋下,为更进一步展开各种操作。

赵匡胤自导自演的一出戏,陈桥兵变

周世宗郭荣提拔赵匡胤,就是认为他资历浅、功劳平平,远远比不上张永德的威胁,这才罢免张永德,提拔赵匡胤,只是没想到,人心会变,对着世宗皇帝,赵匡胤是绝对忠诚的,但是对着娃娃皇帝郭宗训,能指望谁忠心呢?

主少国疑,人心浮动,随着大权在握,赵匡胤的野心同时滋长,他在赵普的参谋下,为更进一步展开各种操作。

首先,搞出契丹入侵的谎言。

显德七年(960)正月初一,赵匡胤亲自领兵去防御契丹,然后利用人们迷信的心理,让“点检作天子”的流言重新出炉。

军中有个自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苗训,说他发现“天上日下有日”,辅助点检作天子的流言,表明赵匡胤是上天授命的。

从太祖北征,训视日上复有一日,久相摩荡,指谓楚昭辅曰:“此天命也。”夕次陈桥,太祖为六师推戴,训皆预白其事。——《宋史·列传220·苗训传》

正月初三晚,赵匡胤到达陈桥驿,次日凌晨,就在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的拥戴下,黄袍加身,率军迅速返回京城,派心腹王彦升杀韩通一家,只留下幼子和女儿没有杀,可见这是有计划的清除异己,而不是突然遇到韩通才萌发的杀意。另一个心腹罗彦环则胁迫宰相们拥戴赵匡胤升座。

宰相早朝未退。闻变。范质下殿执王溥手曰: “仓悴遣将, 吾辈之罪也。”爪入溥手。 几出血。溥噤不能对。——《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建隆元年正月》

可以想象范相公的苦恼心情,大概撞墙的心都有了,还只能有苦自己咽——范相公给你三分钟去向世宗皇帝告罪。

赵匡胤继位后,殿前东三班禁军全体自杀为周朝殉节(《梦粱录》·卷十四),通过东三班殉节的事也可以看出,被五代战乱破坏的封建伦理纲常、忠义观念已经开始逐渐恢复,只是可惜郭荣去世太早,来不及巩固。

正月初五,赵匡胤定国号为大宋,改元建隆,后周就此翻篇。

赵匡胤在周世宗奠定的基础上,先南后北,实现宇内小一统,也成就了一番伟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