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谚语中汲取营养——谚语漫谈之四

  谚语同万般事物一样,有一个萌芽、生成、成熟的漫长过程,最后形成的貌似简约的结论,实际上是掺和着无尽的甘苦、蕴蓄了大量的心血的结晶品,正象高尔基所说的那样:“谚语和歌曲总是简短的,然而在它里面却包涵着可以写出整部书来的智慧和感情。”在这里,历史上少数有出息、有眼力的文学家,无形中对谚语是进行过艺术加工、于雅俗之间曾起过融汇沟通的桥梁作用的。“万里长堤,毁于蚁穴”,“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人家的婆娘,自己的文章”,“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这类谚语,显然就有文人的劳动。文人看重谚语,主要为了使自己增辉,得以传世:谚语作为精神领域里繁盛的小花朵,它姹紫嫣红、星星点点、瑰丽多姿,连缀成片以后,仿佛辽阔草原上无涯无际、美不胜收的花的云锦,也会是雄秀而壮观的,作家、诗人在这样的原野上驰骋,“踏花归去马蹄香”,自己的创作也会更芳香,更娟丽,更灿烂。

  在我们这个国度里,谚语以它尖锐、泼辣、凝练、深挚的气质,象散播开的珍珠一样,撒落于生活的所有角落,真切地显示着中华民族伟大、古老、深邃的心灵美——也只有这样勤谨善良、聪明睿智的民族,才能创造出这样的谚语。在我们的社会里,虽然行业和文化程度不同,但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也能掌握不少谚语,同时也愈益掂量到谚语的宝贵价值。历史上的许多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如毛泽东、鲁迅、曹雪芹……也都是注意了从谚语的寓意中汲取营养的。

  万千条谚语,俱属无名氏之作,就象大地上无数眼清泉沁涌于林莽山岩一样,其发源之始似乎是悄无声息的,然而逐渐汇拢城江河,却是波澜壮阔、姿态横生的一支洪流,涤荡天下,纵贯古今。它象所有的江河一样,不断丰富、充实、壮大,同时也是不断有所淘汰,有所剔除,有所沉滞的。我们从这条精神长河所发出的奔腾喧豗的声浪里,可以感受到强烈而鲜明的时代感和阶级感:“龙生一个定乾坤,猪生一窝拱墙根”,“邻居高打墙,亲戚远离乡”,“杀不了穷汉,饱不了富人”,“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这样的谚语,现实性是微弱了,淡薄了,但它却具备着记录当时的生活,再现既往的历史的特殊功用。这是史册外的补笔,是逐渐遥远了的时代航船上的星星灯火……

  逝者如烟,未来似锦。风云不断变幻,事物相继更新,谚语的长流总是澎湃向前,不可遏制的。(全文完)

从谚语中汲取营养——谚语漫谈之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