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出理論》的兩種對象之關係分析

《進出理論》的兩種對象之關係分析

本文有2133個字,建議沒有干擾環境且有15分鐘閱讀時間為佳,例如睡前、咖啡屋、圖書館、中午飯後

進出理論是研究兩種事物進行交換時發生的過程而產生的對象關係型理論。適用於兩種對象的物物交換

、多種對象交錯式的兩兩物物交換。例如生意中的商人與消費者之間的商品與錢交換。自然界的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食物與排洩物交換。學校的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上課與作業交換等等。

目錄

  1. 兩種對象的關係
  2. 兩種對象的交換行為
  3. 付出操作與得到操作的時間性
  4. 總結
  5. 展望

兩種對象的關係

設兩種對象分別為A、B,則用韋恩圖表示A與B之間的關係,用五種關係:A與B不相交、A與B分別部分相交、A是B的真子集、B是A的真子集、A與B重合在一起。後面說到兩種對象時,將用A、B進行替代表示。

我們對多種事物的交換過程的觀察,發現A與B總要在兩種條件下進行,一種是A與B都共同處於同一環境之中。例如上述的老師、學生就是經典的學校環境下的人的兩種角色。另一種是A與B的其中一方處於另一方之內。例如上述的自然與生物,生物必須在自然環境內才能生存。反例,人進入外太空需要,自主地構建生態環境,否則就會死亡一樣。後面,再談論破壞交換關係,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

根據這兩種條件把五種韋恩圖劃分成兩派,一派是A與B不相交、A與B部分相交等兩個韋恩圖。一派是A是B的真子集、B是A的真子集等兩個韋恩圖,當A與B沒有區別時,可以視為一個韋恩圖。A與By重合在一起的韋恩圖共屬兩個派。

兩種對象的交換行為

以A為觀察對象,A把自身的東西給予B的過程,稱為付出操作;A得到B的東西的過程,稱為得到操作。用動態的韋恩圖表示A的付出操作與得到操作,付出操作讓A的韋恩圖變小,而得到操作讓A的韋恩圖變大。

  1. 假如A、B都想要讓自己用得到操作,但是對方都沒有進行付出操作的話,自己想要的結果將無法實現,即自己韋恩圖停止增長。
  2. 假如A或B只是使用付出操作,將會自己的韋恩圖變少,直到自己消亡且對方將無法繼續使用得到操作。
  3. 這兩種假如得出的結論,是A與B之間只使用其中一種的話,雙方都不能得到成長,或其中一方消亡、另一方永遠性失去得去操作。

根據這一結論推理出,A與B雙方想要擁有持續的得到操作、必須讓自己使用付出操作。

實例:餐館裡吃飯就必須給錢,老闆才有錢再購買食材提供飯菜。否則,大家都來吃霸王餐,然後第二天,大家都只能吃西北風!

餐館所在地是一個大環境,餐館老闆視為A、消費者視為B。A與大環境之間是A為大環境的真子集,A從大環境中得到經營許可證、餐館、食材,並向大環境支付稅金、租金、食材費等。A與B之間是A、B互不相交,都在大環境內。A向B提供吃飯場地、菜餚,B向A支付費用。

老闆的餐館經營過程一直伴隨著付出操作與得到操作。那老闆想要經營額成長起來,這樣關乎到付出操作與得到操作之間關係的討論了。

付出操作與得到操作的時間性

我們所處世界的每件事情的產生,過程、結束都需要花費時間。兩種操作可以視為兩件事情,也伴隨著時間的消耗,若用一個月為單位,我們可以統計出每月份A或B的付出操作量、得到操作量的多少。兩者進行相加減就可以知道A或B是增長,還是減少。

接著上面的實例:老闆想要半年內投資回本怎麼做?顯然是半年內,得到操作量略等於開店前的付出操作量與餐館經營期間的付出操作量即。具體實際過程,例如採購性價比高的食材(減少成本付出)、制定價格策略、設計爆款(提高出售量)。

時間刻度影響著我們對A或B的韋恩圖大小的衡量。以A的一次付出操作為例,A從開始付出操作到付出操作的結束,需要多少時間,需要排出多少數量,具有不確定性。當我們限定一次付出操作的時間為一小時,則我們無法確定付出操作的數量是多少;當我們限定一次付出操作的數量固定,則我們無法確定付出操作需要多久才能完成。

不確定性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是由海森堡於1927年提出,這個理論是說,你不可能同時知道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它的速度,粒子位置的不確定性,必然大於或等於普朗克常數(Planck constant)除於4π(ΔxΔp≥h/4π),這表明微觀世界的粒子行為與宏觀物質很不一樣。此外,不確定原理涉及很多深刻的哲學問題,用海森堡自己的話說:“在因果律的陳述中,即‘若確切地知道現在,就能預見未來’,所得出的並不是結論,而是前提。我們不能知道現在的所有細節,是一種原則性的事情。”

結論:付出操作或得到操作的時間與數量具有互相排斥性。跟海森堡提出的不確定原理如出一轍。

例如:考試是限定時間,雖然考試的試題量一樣多,實際上是每位考生能夠在120分鐘完成的數量是不一樣。想要取得好成績的同學,必須提高做題速度。這是從理論層面得出來的觀點。

總結

我們分析兩個對象有五種組成方式,兩個對象之間有付出、得到兩種操作、任意一個對象想要持續存在必須有付出與得到,缺一不可。同時,我們從中得到一條互斥原理,即付出操作或得到操作的時間與數量不能同時確定。

展望

《進出理論》來自對人們日常行為的觀察,理論的發展將隨之更加成熟。很好解釋人在自然界、社會生存中應該如何面對與他人的競爭與合作。我們期待你閱讀後,能夠尋找出更多《進出理論》的例子,或者藉助《進出理論》分析自己的行為、想法、夢想、賺錢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