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在外,君命,還是要受的!

出自孫子兵法的,“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種說法一度流傳甚廣,甚至成為一些人推脫的藉口,遇到類似的處境,就來一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先斬後奏,先讓自己痛快,後面的事情先不管。

將在外,君命,還是要受的!

這句千古名言,提到了將領,自然和古代打仗有關。受限於古代路途遙遠和交通工具的不發達,在交通靠走、通信靠吼等落後情況下,信息的傳遞速度太慢了,在面臨瞬息萬變的戰場形勢,快速的決策才能把握戰機,不至於打敗仗。所以,和君主之間的漫長決策交流,明顯會拖後腿。

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下,在外領兵的將軍,獨斷軍事,做出最有利的決定,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所以孫子兵法這本古代著名的兵書,才推崇這種做法。但也正因為其極廣的流傳度,人人皆知,有些人在沒有合理的評估之下,濫用此行為,尤其是當將領遇上厲害的君主,不聽君命,容易釀成大禍,漢光武帝劉秀就遇到兩次這種情況。

將在外,君命,還是要受的!

第一次是手下的鄧禹。鄧禹在雲臺二十八將中排第一,實力毋庸置疑。鄧禹率軍討伐赤眉軍,吃了敗仗,軍隊還缺糧。劉秀就寫信讓他回來,說我已想好了對策,你不要輕易出兵,他還派了馮異過去,名為協助,實為讓他看著鄧禹,不要讓他衝動誤事。

鄧禹因為吃了敗仗,羞愧不已,果然沒有聽劉秀的話,瞞著馮異,派部下鄧弘發兵去打赤眉,結果被赤眉用計所破,幸好鄧禹和馮異來得及時,才把鄧弘救了回來。但是鄧禹還不信邪,又率兵去打赤眉,結果還是敗了。他早就把劉秀的不要輕易出兵的命令拋之腦後了,多次的戰敗,他自己也不好意思了,只能主動請求降職。

將在外,君命,還是要受的!

第二次是手下的吳漢。吳漢在雲臺二十八將中排第二,實力同樣是槓槓的。吳漢進攻蜀地,逼近成都時,劉秀也寫信給他,說成都公孫述還有10萬人,他們人多佔有優勢,你要堅守廣都,千萬不要主動出擊,讓他們主動,等他們精疲力盡的時候,你才主動去打,這樣勝算更大。

吳漢同樣沒有聽劉秀的話,和部下劉尚並分兩處,互成犄角,自己率軍前去攻打成都。還寫信告訴了劉秀,劉秀一看,心想壞事了,人少還分兵,還主動出擊,這不是給公孫述機會逐一擊破嗎。劉秀的回信還沒送到,果然不出他所料,公孫述一方面派兵牽制劉尚,一方面集中兵力來打吳漢,吳漢被人包了餃子。幸好他大難不死,後來逆風翻盤,才打下了蜀地。

將在外,君命,還是要受的!

此時的劉秀,心有多憋屈啊,手底下的人,個個都是人才,平時說話也好聽,但是一到打仗的關鍵時刻,就咋不聽話了。打仗前可是千叮囑萬叮囑,本來答應得好好的,結果到後來,總是抱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想法,差點誤了自己的大事,真是操碎了心。

當然,歷史上因為不聽君主的命令,導致了勝利結局的,也不在少數。歷史上也有聽了君主的命令,導致了失敗結局的,也不是沒有,畢竟,像漢光武帝劉秀這麼會打仗的皇帝,也沒幾個了。可見,這一做法本身並無單一的評判標準,關鍵得看人和時機。

本文版權歸作者所有,侵權必究。部分圖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