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簡介

《易經》簡介

《易經》成書於西周時期,是一部古老而經典的哲學著作。《易經》中的“易”有三個含義:

其一,簡易。《易經》以八卦符號為基礎推演而成,符號系統簡單;

其二,變易。《易經》概括和描述了世界上各種事物紛繁多變的現象;

其三,不易。《易經》揭示了事物發展變化過程中不變的規律。

綜上所述,《易經》就是用最簡易的符號系統,來描述千變萬化的現象背後不變的規律。

關於《易經》的發展歷史,《漢書·藝文志》總結說:“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其中提到了《易經》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三位人物:

上古時期(6000年前):伏羲創作八卦符號,來描述世間萬物的特性;

中古時期(3000年前):周文王推演《易經》,即六十四卦的內容,來闡述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

近古時期(2500年前):孔子整理《易傳》,從哲學角度全面解釋《易經》。

由此可見,《易經》的創作和完善經歷了相當長的時間,因此它是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伏羲、周文王、孔子只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另外關於《易傳》,這裡補充說明一下。《易傳》包括十篇:《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繫辭傳》上下篇、《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由於《易傳》的特殊地位,後人把《易經》和《易傳》合稱為“周易”。本書在解釋六十四卦的過程中,有選擇地參考了《易傳》的解釋。

《易經》作為中華哲學思想的總源頭,被譽為“群經之始,大道之源”,它對中華文化的發展、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都產生了巨大影響。甚至可以說,不懂《易經》就讀不懂中華文化,更看不懂中國人。正因為如此,《易經》在古代就是帝王之學,也是政治家、軍事家、商家、醫家的必修之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