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書聖”的由來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

他出生於官宦書香門第,自幼時起就接受良好的書學教育,七歲時就因書法出眾而揚名於世,晉帝郊外祭祀,曾命他書寫祝詞於木板之上,隨後命人雕刻,其書法筆力深厚雄勁,入木三分,技藝爐火純青,令人歎為觀止。

王羲之“書聖”的由來

王羲之的書法在民間為大眾所推崇,其程度用一則相關軼事就可說明:一天,王羲之與友人雨後出遊,路遇一老太號哭不已,遂問之,答曰:“家中貧寒,靠賣摺扇度日,近因天氣陰雨清涼,數日不曾賣出一扇,焦慮生活無著,故而啼哭。”。羲之聽後帶老太進入路邊酒店,讓店家取來筆墨紙硯,在摺扇上一通揮灑,老太見潔淨摺扇被塗抹的墨跡斑痕,怕更難賣出,急欲阻之,其友勸曰:“無妨,每把摺扇但取五兩銀子。”。老太半信半疑,將摺扇街上叫賣,一路人拿起摺扇一看,驚呼是王羲之題扇,眾人聞聽紛紛上前搶之,不一時盡皆售空。

王羲之的書法啟蒙於其叔,早期師從衛夫人,後師法鍾繇正書和張芝草書,他廣泛涉獵前輩書家之法,中年出遊大山各川,親見李斯、張芝、梁鵠、鍾繇、蔡邕的書跡,把平生博覽秦磚漢瓦不同書法融入自己的書法中,一改晉魏質樸的書法格局,獨闢蹊徑,開創了行書的新局面,在他的筆鋒下,隸、楷、行、草千變萬化,奇而正、胸而逸、健而美,無一偏弊。

王羲之“書聖”的由來

王羲之故居之字帖

王羲之一生創作了數以萬計的作品,其代表作《蘭亭集序》堪稱書法史上巔峰之作,千年來無出其右,此貼28行,324字,全篇字的大小、長短錯落有致,點畫皆映帶而生,氣脈相通,字的結構各具特色,法度儼然,其實沖和自然,能充分體現“晉尚韻”的特色。

王羲之“書聖”的由來

蘭亭集序

唐太宗李世民酷愛王羲之書法,在民間廣泛蒐集王氏的墨跡。得到此貼真跡後,尤為珍賞。特命弘文館拓書人臨摹多個副本,分賜給諸王和近臣。據史載此貼最後做為唐太宗的殉葬品被藏於韶陵中。現存於世的字帖多為摹本,其中最有名的臨摹本出自唐朝書法家虞世南、褚遂良和馮承素之手,之所以名氣大,是因為清代乾隆最喜歡這三本。

南北晉後的各朝代的書法家,幾乎沒有不臨摹過王羲之書法帖的,如唐代的歐陽詢、韓遂良、顏真卿,宋代的蘇軾、黃庭堅、米芾,元代的趙孟頫,明代的董其昌和清代的王鐸,他們之中的各種書風,或古典、或浪漫、或秀美、或唯美、或實用,似乎都可以在王羲之的書風中找到源頭。

漢字初始只是一種符號和記錄的工具,王羲之則將書法創造性發展為一門獨特而高超的藝術,使之立於諸門之最,在中國書法史上,王羲之在行書這一塊,開宗立派,成為一代宗師,其“書聖”之名當之無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