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毕业,他们留在香港卖保险

在许多人眼中,“博士”二字等于高端就业,博士毕业后前途一片光明:不但可以进入体制成为被快速提拔的公务员,进入高校成为有望拿下“千人”、“万人”的青年才俊,更有不少名企、科研所伸出橄榄枝。然而,现在却有不少香港毕业的博士,

选择留下来卖保险……

“为了成为香港人”

倩子又去了新西兰出差,朋友圈里晒出豪华游轮、美酒香槟、颁奖盛会。她是我高中社团认识的一女孩,山西人,高考去了广东一所排名靠后的二本,后来又去香港一所排名靠后的大学念了个硕士。后来,就留在香港了。

她朋友圈里发的都是些高大上的酒会、颁奖礼、年会、赛马,每个月总是要出几趟国谈业务。当然,发的更多的,是她所在的公司主推的几款保险产品和赴港就学、HPV疫苗中介服务。据她说,公司的福利极好,不到一年的时间她就拿了MDRT(The Million Dollar Round Table, 百万圆桌会议,全球寿险精英的最高盛会)。

博士毕业,他们留在香港卖保险

倩子现在每个月能拿一万五的底薪,加上她做业务的提成,年薪已经超过50万。

说到倩子做的几个大单子,就不得不提她的爸爸——某市财政局局长。倩子的父亲在当地算得上有头有脸的人物,从商界到文艺界,所结识的圈子较广,所以倩子在保险公司的业务压力并不大,做的第一个大单子就是一位房地产行业的叔叔。

为了做成这单生意,她也下足了血本,先是自掏腰包请叔叔一家人玩了一趟豪华邮轮,再是给两个弟弟买了上万块的玩具。

投入虽然大,但所得也不少。倩子的梦想是在香港“上楼”,拥有一套小型公寓,成为一个真正的香港人。她对未来很憧憬:“照这样的势头发展下去,在香港扎根还是有可能的。”

很多人好奇,像倩子这样的家庭,何必非要留在香港卖保险?

博士毕业,他们留在香港卖保险

倩子说她从小很向往香港的霓虹,觉得这个城市里随处都是梦想。“成为香港人,拿永居。之后再把我爸妈接过来,我弟也能在这边找工作。这边机会多嘛,我先挣钱,以后有钱了就创业,就能干自己想干的事了。”

按照香港特区《基本法》规定,内地居民在香港连续居住7年以上,就能获得永久居留权,拥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享受和在香港出生的香港居民同等权利和义务,同时要放弃内地户籍。

内地硕博求职也有难念的经

和香港本地学生相比,倩子在求职时明显困难许多。“应聘的时候老板也告诉我,内地生普遍在英语、粤语都比不上土生土长的香港学生。香港也不是一个唯学历的社会(除了教职),硕士也好,博士也好,内地生并不具备太大的优势。”

另一位投身保险业的中文博士苏苏告诉我,一般的公司嫌办理留港手续复杂,更愿意请本地人。“老板反问我,给你办手续很麻烦,如果找香港人,我就不用年年去申请,

你有什么理由让我请你?

而保险行业不同,这块市场永远不嫌大。回归多年,逐渐看到内地的广阔市场,香港保险业越来越青睐兼有双重文化背景的港漂。同时,由于内地保单的持有率并不高,可挖的空间依然非常诱人。

在保险业,内地港漂,尤其是拥有高学历、家庭状况不错的硕博毕业生,是行业内的香饽饽。几乎所有在港保险公司都会强调续签的便捷。

博士毕业,他们留在香港卖保险

去年从律师事务所辞职,加入保险业的Celine介绍,她所在公司的保单平均佣金是34.4%,如果拉人入行自己也会有奖金。对于刚毕业的港漂硕博生来说,成为保险经纪人的门槛低,可以较快安定下来。加上前辈那多姿多彩的朋友圈、丰厚的佣金和巨大的上升空间,使许多求职难的港漂学生看到了希望。

博士毕业,他们留在香港卖保险

至今,我还时常收到内地学生的咨询:“听说去香港卖保险年入百万是真的吗?”“我先去香港读书,然后留下来卖保险,有前途吗?”诸如此类的问题数不胜数。

近几年,赴港求学的热度依然不减。据香港媒体报道,香港特区政府审计署2016的审计报告显示,香港各高校录取76%的生源来自内地。

为了了解内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状况,我访问了三届毕业生。其中三成是博士毕业生,五成是硕士毕业生,两成是本科毕业生。

在我的调查中,有六成的毕业生选择回到内地,多半选择了一线城市作为奋斗地。其中回到内地的硕博毕业生,有三成任职高校,四成任职企业,三成是通过选调生招录或人才引进计划。

仍有四成的毕业生选择留在香港打拼。当我问及是否想拿香港永居身份的时候,几乎所有留港毕业生的答案都是肯定的。

然而,这些留港的毕业生之中,仅有12%的人有幸找到、并一直留在与专业相关的岗位上,如新媒体编辑、港校科研助理、中港合资公司PR或工程类岗位。35%的人直接进入保险公司任职,剩余53%的毕业生在待业或从事第一份工作半年左右,辗转投身保险行业,其中不乏新闻学、艺术类、理工科、技术类的硕士与博士。

博士毕业,他们留在香港卖保险

媒体报道高失业率

接受采访的时候,一部分人坦言:香港的求职市场竞争过于激烈,刚毕业没有太多经验,语言能力是个大难关,想要快速在要求熟练掌握“两文三语”的香港找到匹配的工作,实在不容易。但要负担昂贵的房租和生活费,必须马上就业,保险没有那么咄咄逼人的门槛。一部分人是因为留港签注对于许多公司来说是个麻烦事,但想拿永居,续签迫在眉睫,加入保险公司可以平稳续签下来;还有一部分人称,是被师兄师姐告知的高薪和轻松自由的工作环境吸引。

博士毕业,他们留在香港卖保险

香港的高房价和高租金

两极分化的留港路

在香港尖沙咀一家大型保险公司做经理的阿路(化名),9年前是内地某市的理科状元。因为向往香港的环境,高考后便填报了港大,修读了工程学。

然而毕业后,一心留港的他,放弃了对于理工科来说有更多更好机会的内地,一头扎进了保险业。

据他自己说,在公司干了两年就实现了年薪百万。现在组建了自己的团队,完全实现了“财务自由、工作自由、时间自由”,在东莞也买了一套房子,现在正准备在香港买房。

阿路的言语间透露出自豪。他说,公司现在有许多90后,都是内地过来的,也都是硕士甚至博士学历。他还说,自己今天的成绩是公司给的,下辈子还是会选择进这个行业。

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内地富豪,在内地出身的经理人的引领下,纷纷在港掷保。经纪人按一定的比例对保单抽取佣金,产品多种多样,因此抽成也各不相同。据阿路表示,有的保单可以提取30%以上的佣金。只要客户舍得投保,一次的单子抽到几十万的佣金并不困难。

有人赚得多,自然有人赚得少。Celine是拥有JD学位的内地学霸,以前做律师,每月能拿到2.2万港元。但律所一行压力大,Celine认为自己的时薪太低,转而进入保险行业。半年内除了给自己投保,Celine暂时还没有做成一单生意。

她有些灰心:“以前以为自己在律所人脉还算广,做保险应该挺容易。但实际上还是挺难卖的。我也不太想把以前积累的人脉都耗光。”Celine表示自己准备进修MBA,结识新的人脉,寻找新的工作机会。

对于法律和保险业,她似乎都失去了兴趣。

Celine家隔壁住的是一位香港土生土长的单亲妈妈,曾在广州上过大学,后来返港。起先也做过保险业务员,后来放弃。“这行不好做,你看到的都是做成的,没做成的是连底薪都没有的。我有几个月连续都是几千块的收入,在香港是没法活下去的。做这行的太多了,已经饱和了,从来不缺人做。你走了还有其他人。”

当我问及正在保险业的7名留港硕博生对未来的规划,其中3人都表示会在香港待够7年,拿到香港永居之后回内地,进高校。但他们普遍忧虑7年的保险从业经验,是否会阻碍今后回内地高校就职的道路。

博士毕业,他们留在香港卖保险

其余4人表示,正在寻觅内地工作的好机会,但会把保险当成兼职来做,以便续签,尽量能拿到永居就保住这个机会,未来对孩子的发展更好。

已是资深内地港漂的阿路,谈到保险业成绩的两极分化:“香港保险对于毕业生来说,有非常具有诱惑性的抽成,一旦做成一单大的,你很难再回内地接受固定的薪资。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走这条路,我现在做的单子很多都是香港本地人,就我个人来说,我身边的圈子已经被挖得差不多了。要走下去还是要看我的90后团队,慢慢去发展一些新的机会。”

“我没法抛弃我的专业”

几乎每半年,朋友圈就会出现几位加入保险业的宣言。其中不乏人文学科的博士毕业生。刚开始大家还有些不好意思,慢慢地就习惯了,开始刷屏式地发布广告。

回想我自己刚毕业那会,参加了几十个名企的招聘,结果都不尽人意。每天在出租屋里,疯狂地投递简历,一遍遍刷招聘信息,煎熬地等待面试通知,准备着,沮丧着……那样的日子,像把人放在桑拿房里晾了一遍又一遍。期间有保险公司不断打来电话,邀我去做“财富管理经理”——相信这也是许多留港学生普遍的经历。

就在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一位香港名校的学妹给我打了个电话。她正在四处参加校招,和我抱怨工作不好找,跑累了,想回内地,想要找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她是学工科的,目前已经得到华为的offer。和往年一样,她留在香港的同学,多半去了保险公司。

但她说:“我没法抛弃了学了五六年的专业,为了香港永居去做保险。重点是招聘的HR明确和内地学生说了这层意思——你从内地来,就要多卖保险给内地的朋友。

保险本身是一项正规的工作,但过于泛滥的从业人员、急于扩张的事业版图和营销,使社会对于保险经理人的工作,终究还是带着不言说的抗拒。即使在香港这样倡导自由开放的社会,留港卖保的内地港漂,依然很辛苦。

港媒曾经推出一篇《保险界最怕系大陆客断供潮》,其中说到“近两年(香港)保险销售手法可以用‘倒退’来形容,市场又走回ProductSelling(以产品为本)旧路”。保险公司长期以推销产品为主流,吸纳大量的内地来港人士,以开拓内地客源。而渴望成为“说走就走的香港人”的一批学生,刚好也抓住了这根救命稻草。

反正小编是不会去香港的啦,评论下方的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