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戰疫,讓文藝成了最大的輸家

一場戰疫,讓文藝成了最大的輸家

這次戰疫,是文藝的滑鐵盧。在抗疫過程中,文藝的表現很不堪,說它是最大的輸家,應該並不為過。

一場戰疫,讓文藝成了最大的輸家


一場戰疫,讓文藝成了最大的輸家


文學作品中,詩歌最下作。從戰疫之初的《我要感謝你,冠狀君》,到“公僕眼裡的血絲”,再到《方艙醫院真神奇》,“冠狀派”詩歌花樣迭出,與“縱做鬼,也幸福”的地震派一脈相承。為什麼一定要用優美的漢字來挑戰人的忍受力呢?在災難來臨的時候,將一把一把的鹽灑到傷口上。

我不懂今後會不會冒出很多散文、小說來歌功頌德,至少眼下還不多。很多作家是專職作家,靠納稅人養著,本來應該要為人民發聲,眼下,他們沉默已經算是守住底線,是一種不錯的表現了。當然,圍城中的方方,執著而堅韌,是個特例。

書畫又能好到哪裡去呢?

在戰疫最焦灼的時候,中國美協、中國書協不約而同搞起了抗疫主題的網絡書畫展覽。展覽的作品想必大家都看到了,那麼多的作品,有哪一件可以讓你有所觸動的?所謂書法作品,就是用毛筆刷刷標語口號。所謂美術作品,就是照著網絡上流傳的圖片畫幾個醫生護士,還有就是鍾院士。

一場戰疫,讓文藝成了最大的輸家


一場戰疫,讓文藝成了最大的輸家


有人認為,通過展覽可以造造勢,也算是對抗疫的一種聲援,有益而無害。我覺得錯了,這種展覽,全是小圈子在自嗨,圈外之人沒人稀罕!這些書畫家的激情被嗨起來之後會奔赴一線去抗疫嗎?所以,一個自娛自樂的展覽,別扯到抗疫的高度。以抗疫的名義搞展覽,不過是為了蹭熱點,為了主辦者添業績。

這種言不由衷的活動,就是一種典型的形式主義。藝術追求真、善、美,對一切虛假的東西要有一種本能的牴觸。書畫家們卻服服帖帖聽從使喚,他們被美協、書協帶壞了節奏,長此以往,形成習氣,比官油子們還虛頭巴腦。

不管哪一種文藝形式,唱讚歌是墮落的開始,這是規律,很少例外。

我們這個社會,不缺頌歌,已經有宣傳部門專門在幹這個活了,所以不缺你那一兩件舔菊的作品。但是,批評的聲音很稀缺。我們一味去表現歌舞昇平的假像,而忽略那些苦難,那苦難永遠也不可能消除。有人習慣把尖銳的批評稱為“負能量”,其實恰恰是這些讓人不自在的“負能量”,一點一點把社會往好的方面推。

沒有這場場戰疫,沒什麼人在意文藝家的存在。疫情一來,文藝家們好像逮著了機會,他們傾巢而出,搔首弄姿,這就讓他們嘴臉徹底暴露——你們不過就是吹鼓手,別用文藝家的旗號來自欺欺人好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