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人民画报看——那时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从老人民画报看——那时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1950年10月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情景。


从老人民画报看——那时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1951年第2期: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情景。


从老人民画报看——那时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1951年第4期:中国的南丁格尔——看到这张温柔、放射着圣洁光芒的脸,谁会想到她是经历过残酷战争洗礼的人呢。她就是拥有“中国的南丁格尔”美誉的白衣天使李蓝丁。 1950年11月,李蓝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带领上海军医大学志愿手术队奔赴抗美援朝前线。在前线,她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着:检查伤员伤口,布置手术,组织X光检验……。在她的带领下,手术队以最快的速度治疗伤员,让他们尽快痊愈重返前线。回国后,李蓝丁被授予军医少校军衔,历任解放军南京军区总医院医务主任,解放军总医院医务部科主任、医务主任、副部长、顾问等职,还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2007年12月24日,83岁的李蓝丁走完了她光荣而圣洁的医疗生涯,安然离世。


从老人民画报看——那时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1951年第5期:向全国发出挑战的李顺达互助组——1950年,美国发动侵略朝鲜战争,将战火燃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一场“增加生产,巩固国防,增强抗美援朝物质力量”的爱国主义生产竞赛运动在中国大地迅速展开。山西著名劳动模范李顺达领导的互助组向全国农村发出“爱国丰产竞赛”挑战书,各地农业劳动模范和互助组积极响应。参加竞赛的广大农民满怀信心地提出丰产计划和确保实现计划的有效办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向前发展。

从老人民画报看——那时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951年第9期:治淮模范——淮河下游排水不畅,是有名的害河。解放后,党和国家领导十分重视、关心治淮工作,毛泽东四次对淮河救灾及治理作出批示,并于1951年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百万治淮大军开赴千里治淮堤线,刚刚分得土地的农民怀着对党和政府的热爱之情加入治淮队伍并成为主力军。参加爱国主义劳动竞赛成了民工们的自觉行动,一批治淮劳模、功臣在竞赛中产生,成为治淮队伍的领头雁、航标灯。这三位胸佩大红花、面露自豪笑容的治淮模范光荣地登上了《人民画报》1951年第9期的封面。


从老人民画报看——那时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1951年第12期:京津线上的流线型列车。


从老人民画报看——那时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1952年第2期: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团长李雪三——1952年1月18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和朝鲜人民访华代表团一行270人抵达北京,受到国家相关领导和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手捧鲜花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团长李雪三带着全体志愿军战士保家卫国的豪情和决心向祖国和人民致敬。作为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团长,李雪三率团先后在国内作巡回报告五千多场次,广泛宣传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多次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李雪三是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革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率领部队首批入朝,参加了第一至第五次战役和阵地坚守防御作战,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建立了功勋,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92年2月22日,戎马一生的李雪三在北京病逝。


从老人民画报看——那时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1952年第3期:中苏友谊万岁—— 建国初期是中苏关系的蜜月期,1952年2月14日,全国各地纷纷举行隆重的庆祝大会,庆祝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两周年,各级中苏友好协会负责人、当地行政首长、各人民团体代表及国际友人出席参加。在首都各界庆祝大会上,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与苏联代表共同举杯,祝愿中苏友谊之树常青。画面中的刘少奇当时兼任中苏友好协会总会会长一职。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促进新中国建设及保卫远东和世界和平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从老人民画报看——那时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1952年第6期:杭州市少先队员——1952年年5月,全国十七个单位共同发出了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的通知,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儿童节并延续至今。在那一年上海6·1儿童节晚会上,时任市长的陈毅高呼:“准备着,为建设祖国的事业,为实现毛主席的伟大理想而奋斗!”全体少年儿童队员响亮回答:“时刻准备着!”于是,这群6月在西湖边活动的少先队员,不知不觉间,已经和这个国家的命运完成了初步的融合。

从老人民画报看——那时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1952年第10期:和平鸽下的天安门


从老人民画报看——那时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1953年第3期:斯大林去世,天安门前下半旗致哀——在毛泽东的命令下,1953年3月7日至9日,全国下半旗致哀—


从老人民画报看——那时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1954年第8期:合作社的打谷场——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民个体经济已不能适应国家工业化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采取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方法把农民引向农业合作化的道路。到1954年8月,全国已有10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加上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组织起来的农户已占全国总户数的60%。许多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互助组使用新式畜力农具,改变耕作方法,生产效率和粮食产量大大提高,旧社会农村经济凋零、农民饥饿破产的景象得到彻底改观。这幅1954年第8期《人民画报》的封面照是河北省张玉璞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生产队的打谷场,土改和农业合作化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丰收后,这里一派忙碌景象。

从老人民画报看——那时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从老人民画报看——那时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从老人民画报看——那时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1956年第1期:京剧“穆柯寨”——五十年前,《人民画报》的老前辈、摄影家吴寅伯先生曾拍摄过一系列关于中国戏剧的珍贵影像。其中,由张春孝和谢锐青主演的中国戏曲学校的经典剧目之一《穆柯寨》,成为《人民画报》1956年1月号的封面。斗转星移,当年封面上的两个年轻人,如今都已年逾古稀,他们都是中国戏曲学校首批毕业生中的佼佼者,也是今天中国非常重要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从老人民画报看——那时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1955年第3期:在和平、幸福的大道上前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