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小歡喜》中英子的媽媽,也曾是英子,我不想被指責與說教

我就是《小歡喜》中英子的媽媽,也曾是英子,我不想被指責與說教

《小歡喜》的熱播引來了一大波人對家庭教育的的熱議和討論,其中英子媽媽的焦慮與控制更是激起了網友們不同角度的控訴與指責。

與其說是控訴、指責英子媽媽,倒不如說是在控訴、指責自己的媽媽。

畢竟誰還不曾是英子呢?

01

我就是《小歡喜》中英子的媽媽,也曾是英子,我不想被指責與說教

又是一年開學季,有人歡呼慶祝有人黯然傷神。而那些頭一年送孩子上大學的家長們就不僅僅是歡喜和憂了吧。

看到朋友圈有人發圖說四個大人四箱行李一起送行,我想起自己上大學時只有我爸送我,一個行李一個包。後來問起我媽為啥不送我,她說“捨不得你坐20多個小時火車,坐飛機太貴,只能你和你爸坐。”

我爸幫我辦完手續,第二天就回家了。頭一次一個人呆在一個陌生的環境,頭一次什麼事情都要自己做主。心中有些害怕,有些緊張,但更多得是興奮。於是很快就融入了大學生活,很快就適應了沒有爸媽的日子。

而我的媽媽在千里之外卻焦慮得不行。

08年那一場大雪讓回家的路顯得更漫長。我和同學們一起坐火車回家,一路走走停停。那個時候還沒有智能機,沒有微信,不能隨時語音視頻,打電話還要漫遊長途費。每過幾個小時,我就給我媽發個短信告訴她我到哪了。眼看再熬過一晚火車就能到站了,我就關了手機。因為手機快沒電了,我想留點電下車的時候好聯繫。

火車快到站的時候是早上5點,我剛一開機,就接到了我媽的無數個短信,還沒來得及看,電話就過來了。她在電話裡劈頭蓋臉地把我罵了一頓。

原來,我以為我發完最後一個短信她就睡了,誰知她後來又給我發了信息。見信息不回又給我打電話。結果關機讓她開始胡思亂想。她滿腦子的疑問,怎麼會關機呢?難道大雪讓火車脫軌了?還是出什麼意外了?越想越擔心,整晚都睡不著,甚至半夜還叫我大舅和她一起去火車站問問情況(那時我爸在外地出差)。

我就是《小歡喜》中英子的媽媽,也曾是英子,我不想被指責與說教

回家後,媽媽給我說,我上大學的那一年,她整整難受了一年。每天晚上做夢,做了一年有關我出事的夢。從小長大到18歲,我從來沒離開過她。雖然我在大學適應的很好,可她卻不適應突然沒有了我的日子。

那個時候,我覺得我媽太誇張,甚至覺得是不是她更年期提前來了。

本以為我長大後,媽媽的焦慮會減少些,後來發現她的焦慮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倍了。因為她不僅操心我,還操心我兒子。

02

今年暑假帶著兒子在我媽家住。一天晚上我睡得迷迷糊糊,感覺門口有個人來回徘徊。起來一看,是我媽。

“媽,這麼晚你咋還沒睡?”看了下表正好半夜12點。

“我想讓你們到我那屋睡去,我在這睡。”我媽說。

“為啥啊?你不是換地方睡不著麼?”

“你們在這屋睡,我更睡不著。離門口這麼近。萬一有個人進來把孩子抱走了可咋辦?”我媽擔心地說道。

“哎呀,你想太多了,咋會有人來呢?”我抱怨道。

“不行,萬一有人呢?趕緊報孩子過去。”她焦急地說道。

“平時你爸帶著他睡,畢竟是個男人,我一點不操心。今天是你和他睡在這,不行,我不放心。你不知道,那天你爸在外面用手把門都扒開了。”她又補充道。

我媽家住在一樓,老舊的場區已破產很久,一到晚上四處黑漆漆。房子也是七八十年代的舊房子,只有一個木門鎖著,沒有防盜門防盜鎖。

無奈,我只好抱著沉睡的兒子,到裡屋睡。我媽依舊不放心,跟著過來讓我把裡屋的門也鎖上。

可正睡得香,就聽見有人拿鑰匙開門的聲音。也許是太困了,我感覺聽了很久開門的聲音才醒。我起來打開門後發現又是我媽。

“怎麼了啊?”我問道。

“我睡不著,拿片安定片。”我媽愁眉不展的說道。

於是,拿藥,鎖門,躺下繼續睡。可看著黑漆漆的屋子,想著我媽的行為,躺了好一會才睡著。可剛睡著又聽見咚咚咚的敲門聲。

“又怎麼了啊?”我很無語,覺得快被整神經了。

“我拿個降壓藥。”

俗話說得好,人嚇人嚇死人,這下輪到我睡不著了。

我就是《小歡喜》中英子的媽媽,也曾是英子,我不想被指責與說教

03

天下沒有哪個媽媽願意當英子媽媽,可誰身上又沒有英子媽媽的影子呢?

有了兒子後,我以為不會像我媽一樣焦慮。可誰知我和我媽沒啥倆樣。

還在月子裡的時候,我為了實現純母乳餵養,犧牲了不少睡眠時間,上網找攻略,看教程。哪怕半夜隨時被吵醒,我也堅決不餵奶粉。因為在“三鹿事件”頻出的年代,我堅信只有母乳是最好的,堅持純母乳的心甚至到了狂熱的地步。

兒子出生只有5斤6兩,全家人都在質疑母乳夠不夠的情況下,只有我一直在堅持、堅信。但堅信背後的焦慮和擔憂也只有自己最清楚。雖然滿月後,兒子長到了9斤,但我也曾無數次在內心懷疑過是不是曾經餓到了兒子。

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我開始焦慮如何選幼兒園。我擔心他遇到不好的老師,擔心他會被小朋友欺負,擔心幼兒園的各種要求束縛了他的自由成長。我開始學習各種育兒知識,考察周邊甚至偏遠幼兒園。最終我選了一個還算滿意的華德福家庭園。

幼兒園選完後我又開始焦慮小學。擔心應試教育埋沒了他的本性,也擔心新教育模式讓他無法適應社會。

我和千萬媽媽一樣,想給他提供最好的環境,想把一切最好的都給他。

也和千萬媽媽一樣,每天就像個陀螺,為了孩子終日不停地轉著。

我就是《小歡喜》中英子的媽媽,也曾是英子,我不想被指責與說教

可有一天,朋友的話點醒了我。你這麼為兒子操心,你問過兒子的想法麼?

我被問愣了。雖然上學這種事情孩子可能也提不出什麼主意,但我突然意識到生活中很多事情我都忽略了兒子的想法。早上出門沒有喝水,我會囑咐幼兒園老師讓他多喝水;天氣變熱了,我會給老師發信息幫忙給兒子把外套脫下;與小朋友玩耍時,我會時刻觀察他會不會被欺負。

想到這裡後,我突然覺得很可怕。因為我發現我竟然默認他沒有想法!

我忽略了他作為一個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能力----生命力!這種忽略從心底裡就是不相信!就像我媽不相信我能照顧好自己,能照顧好孩子一樣!

我在我身上看到了媽媽的影子,也看到了自己對孩子的愛與控制。

我就是《小歡喜》中英子的媽媽,也曾是英子,我不想被指責與說教

04

於是,我開始瘋狂學習如何不讓自己那麼焦慮,如果更好的陪伴孩子。

有專家告訴我,給與孩子愛與自由;有網友告訴我,要懂得放手;還有朋友告訴我多多關注自己。

可看了那麼多知識和建議,我發現“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啊!”該焦慮的還會焦慮,而且還因為“焦慮”而更加焦慮。

慢慢的我開始牴觸那些文章和知識,凡是教我如何輕鬆育兒的我統統不想看!

因為那些所謂的育兒專家讓我陷入了深深地自責和無助的深淵中,還有恐慌和委屈。

我就是《小歡喜》中英子的媽媽,也曾是英子,我不想被指責與說教

但自從經歷了那晚和我媽換屋睡後,我對“焦慮”有了新的認識。

換屋睡的第二天早上,我媽給我說:“我也不知道昨晚怎麼搞的,就是焦慮的不行。我知道我又焦慮了,所以才折騰你們。雖然頭腦也知道不會有人進來,可內心就是放心不下,就像貓抓似的。那種感覺來了,擋也擋不住。一旦你們睡到裡屋後,我心立馬就放下來了。”

我媽這一席話,瞬間讓我理解了她,也理解了自己。理解了作為媽媽那種控制不住的操心、放不下,以及想往前衝的慾望與焦慮。

也正是這一席話,讓我學會了釋放焦慮,與自己和解。

我就是《小歡喜》中英子的媽媽,也曾是英子,我不想被指責與說教

首先,看見自己的焦慮。就像我媽一樣,她很明白是自己又焦慮了。沒有以“是為我們好”為說辭而讓我們換屋。

其次,說出自己的焦慮進而求助。我媽很直白地說“如果不換屋睡,她就睡不著。”她說出了自己的問題,而不是把壓力轉嫁給我。這讓我覺得是她遇到了問題,而不是我。而且她需要幫助。

最後,有家人或朋友能給到直接的支持,而不是隔空講道理。雖然我當時也不滿我媽的行為,但是我看到了她的焦慮,同意和她換屋睡直接緩解了她的焦慮。很慶幸我當時用行動支持了我媽,而不是在那講一番道理。

所以,朋友們,當身邊有焦慮的媽媽時,如果你真的關心他們,請先第一時間用行動直接給到支持和幫助,而不是高高在上地隔空指責或說教。

我現在依舊會為孩子的各種情況焦慮,因為我是媽媽,我是一個不完美也無需完美的媽媽。

願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被溫柔以待,更願天下所有的媽媽都被溫柔以待!


我是曉晴,喜歡分享育兒心得,解讀經典心理學書籍

雖然考取了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但不願做遙不可及的育兒專家

只想陪伴在育兒、成長道路上孤單的你

歡迎找我一起分享、探討、甚至吐槽^_^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