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育之於孩子,功德無量!良好教育始於意識,發展於行動。

在現今社會里,依然有很多的家長並不知道送孩子去學校意味著什麼。

在他們看來,送孩子去學校僅僅是一個舉動。這個舉動是隨大流性的,也就是說別人的孩子可以上學了,那麼他們的孩子也要上小學。而對於孩子去學校到底學什麼,自己又該如何來配合他們的學習一無所知也毫不關心。

父母教育之於孩子,功德無量!良好教育始於意識,發展於行動。

甚至連隨大流也是有私心的,一來是因為這麼小的孩子,既不能務工也不能自我管理,而送去學校的話由學校管理,他們樂得輕鬆;二來是為了維護自己的面子,不讓別人有機會以此說長道短;三來是為了不違反國家的九年義務教育規定,避免政府找他們的麻煩。

無論家長們是何心理,最終他們都需要送孩子去學校讀完至少九年的義務教育。但是由他們的不同心理就決定了孩子到底能不能學到東西,還有學得的程度深淺。

從大家的理解來看,一個真正關心孩子學習任務的家長,他會有所行動,並且會比較民主的和孩子交流溝通。

父母教育之於孩子,功德無量!良好教育始於意識,發展於行動。

他們的家庭教育,除了教會孩子為人處事的道理,還會詢問他們在功課上的種種收穫以及疑問。比如說孩子今天學了什麼,還有哪些不懂?需不需要他們的幫助等。

而對於那些並不關心孩子知識任務的家長來說,以上這些都是“無用之功”。他們視孩子的家庭作業如洪水猛獸般避之不及,連帶著問一句也是難上加難的。更不用說給他們創造友好的氛圍與樹立良好的榜樣了。

父母教育之於孩子,功德無量!良好教育始於意識,發展於行動。

如此情況之下,孩子們得到的學習結果也是截然相反的。前者在知識上甚少有疑惑,善於提出問題,並且會積極的去尋找答案。而後者則會厭惡學習逃避作業敷衍學習。

最終他們的人生軌跡也就確定了,是幸或不幸概率可想而知。

楊曉會和姜成就是上面兩個例子的體現。

楊曉會家是教育世家,他們的家庭極其看重孩子的教育。在他們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會開識啟蒙的學習。所以等到她真正進入小學時,就已經是一個心中有詩書,腦中有藍圖的人。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在自己努力和家庭的幫助之下。一路成長,在各級各院校裡都取到了名列前茅的成績。最終在教育界博得了非常優秀的成果。

與楊曉會的人生相比,姜成就是一個教育的可憐者和失敗者。

姜成長於一個單親家庭,在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他由父親撫養長大,六歲時才開始進入小學的校門。讀書時因為他的父親工作繁忙甚少管他。以致他產生了學習不重要的意識。於是在父親的無意忽略和自己的有意懶惰之下。他慢慢的成為了一個調皮搗蛋的孩子,對任何事情都不在上心。就這樣勉強讀完初中之後,因為再無希望考取高中。他乾脆就此輟學,進了社會務工,從此成了工廠裡流水線上的一員,日夜顛倒的幹著苦力活。

這兩個例子也許有人會說特殊了點,可是捫心自問真的特殊嗎?從整體的比較來說,是不是沒有讀好書而取得成功的人,和讀好了書卻沒有過上好日子的人,才真正是特殊的,少之又少的。

從社會無數例子中,我們可以得到的啟示和教訓就是――在教育裡面,其實除了最大比重的學校教育之外。家長們的家庭教育及其孩子的自我教育都是教育成功的必要因素。只有三者相結合了,才能夠發揮出最大的效果。而一旦有一方疏忽了,那麼就會引起惡性的連鎖反應。致使最終的結果走向不好的軌道。

父母教育之於孩子,功德無量!良好教育始於意識,發展於行動。

我們作為社會的一員,總是擔任其中或者幾個角色。為此,我們應該堅守自己對於教育的責任與義務。不僅監督促進孩子的學習,同時也要在這個過程當中加深自我修養,提高自我對於教育的認識。

我們常常說,教師應該具備幾桶水才能夠教的了學生。其實對於家長來說也是一樣的,他們必須具備正確的教育理念和意識,而且具備教育能力與水平才能夠把孩子培養成一個真正優秀的人。

那麼家長如何才能夠具備這些條件呢?

首先樹立正確的教育意識,畢竟意識是行動的前提,只有如此才能啟動行為模式,產生效應。

他們應該明白教育不是教師一個人的責任,作為家長她應該清楚的看重自己對於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做好第一任教師。

父母教育之於孩子,功德無量!良好教育始於意識,發展於行動。

其次形成積極有效的行動,接送保證他們的安全是最為基本的;關心他們的學業和他們對學業的看法是根本;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是關鍵。

總之,父母應該謹記“子不教,父母過”,“子善學,父母功”。真正的教育始於父母,立足於家庭。然後才得益於學校,發展於教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