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擡頭,南北習俗大不同

明天就是“二月二”,很多人首先想到,該去剃頭了。

“二月二”龍抬頭,南北習俗大不同

其實,“二月二”是民間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它的習俗可不止剪頭髮這一個習俗,還包括北方的龍抬頭節和南方的社日節等民俗活動,南北兩地風俗截然不同,這使得“二月二”在我國眾多傳統節日習俗中別具一格。

“二月二”的來歷是這個樣子的:每到二月春風以後,黃昏時“龍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稱“龍抬頭”。

“二月二”龍抬頭,南北習俗大不同


北方人這麼過“二月二”

“引龍”


“二月二”龍抬頭,南北習俗大不同

二月初二正是驚蟄前後,百蟲萌動,疾病易生,蟲害也是莊稼的天敵,因此人們引龍伏蟲,希望保佑人畜平安,五穀豐登。

“引龍”的方式大致有兩種:一是“撒灰引龍”,二是“汲水引龍”。前者主要是以石灰撒在灶間水缸處,用以引龍出世,實際石灰有殺蟲的效果;後者則是晨起汲水,有祓禊之意。

敲龍頭


“二月二”龍抬頭,南北習俗大不同

東北部分地區在“二月二”早晨,以長竿擊打房梁,謂之“敲龍頭”。把龍喚醒,佑一方平安。大人小孩還念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有的地方在院子裡用灶灰撒一個個大圓圈,將五穀雜糧放於中間,稱作“打囤”或“填倉”,預祝當年五穀豐登,倉囤盈滿。

祭龍

“二月二”龍抬頭,南北習俗大不同

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裡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其目的是祈求雨水普降,消除蟲害,五穀豐登。

剃龍頭

“二月二”龍抬頭,南北習俗大不同

農曆二月二是蟄龍昇天的日子,北方過年有風俗,正月不剃頭,生長了一個月的頭髮必須得在龍抬頭日剃掉。兒童理髮,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大人理髮,則寓意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兆頭、好運氣。故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每逢這天,家家理髮店都顧客盈門,生意興隆。

接社

“二月二”龍抬頭,南北習俗大不同

“二月二”還有一項重要的習俗就是接“姑娘”,即孃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兒,故有“二月二,帶姑娘”之說。蘇北人的禮數多,其中正月裡“姑娘”是不能住在孃家的,初二到孃家拜了年後也必須當天趕回婆家。但到了二月初二,孃家人就來接女兒回去,住上幾天,一是正月裡忙活了好長時間,比較勞累,接回孃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剛開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勞犒勞她。

在被接回來的日子裡,“姑娘”除了吃喝,就是串門聊天兒,輕鬆而愉快。而城裡人“帶姑娘”則是姑娘、女婿一起帶回來吃一頓豐盛的中飯。此習俗在我國北京及北方大多地區也很流行,不少地區一直沿續至今。

南方的小夥伴這麼過“二月二”

與北方祭祀龍神不同,南方主要以土地神祭祀為主,即祭社。

祭社

“二月二”龍抬頭,南北習俗大不同

南方“二月二”祭社習俗,主要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此外就是形成了既有類似龍抬頭節習俗,又以祭社習俗為主的新“二月二”習俗,如在桂東客家地區。

土地神古稱“社”、“社神”,傳說是管理一方土地之神。由於“地載萬物”、“聚財於地”,人類產生了對土地的崇拜。進入農業社會後,又把對土地的信仰與農作物的豐歉聯繫在一起。我國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稱“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稱“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習俗內容豐富,主要活動是祭祀土地和聚社會飲。

撐腰糕

“二月二”龍抬頭,南北習俗大不同

農曆二月初二,江蘇蘇州民間有吃“撐腰糕”的習俗,市民們紛紛來到糕點店購買“撐腰糕 ”,期盼一年裡平安健康。

食社飯、餈粑

“二月二”龍抬頭,南北習俗大不同

社飯起源甚早,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秋社》中就有此記載。晉周處《風土記》亦載:“荊楚於是日以豬羊肉調其飯,以葫蘆盛之相邀於人,以敦故舊之情。”食餈粑之俗多在廣東、廣西。廣西賀州客家人在土地節做餈粑吃,並且要放棠梨葉,傳說是吃了不怕雷公叫。

社戲

“二月二”龍抬頭,南北習俗大不同

社日舉行的演藝賽會,為酬神求福,要演“社戲”,又稱“土地戲”。宋代陸游《稽山行》說:“空巷看競渡,倒社觀戲場。”農村中春秋社戲,通常在廟臺或臨時搭建的野臺上演出。魯迅先生的《社戲》一文,就生動描繪了清末紹興鄉間社戲演出。

此外,還有這些傳承已久的習俗:

納吉

“二月二”龍抬頭,南北習俗大不同

除祭祀龍神外,民間往往還舉行多種活動納吉,諸如舞龍、戴龍尾、開筆等。舞龍,遇上好的年份,老百姓幾家合夥製作一條草龍,“二月二”這天上街舞龍慶祝,期望新的一年在龍的蔭護下再獲豐收。

吃龍鱗

“二月二”龍抬頭,南北習俗大不同

“二月二”這一天的民間飲食多以“龍”為名,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吃麵條叫“扶龍鬚”,蒸餅也在面上做出龍鱗狀來,稱“龍鱗餅”。這些習俗寄託了人們祈龍賜福、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

炒豆子

“二月二”龍抬頭,南北習俗大不同

很多地方當天還有炒豆子、吃豆子的習俗。“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害病地豐收”,吃了各種炒制的豆子,意味著這個年就算過圓滿了,一年辛勤勞作又開始了。

無論南方還是北方,“二月二”的節日內涵並不能簡單地以南北劃分為“龍的節日”和“土地神的節日”。正是經過歷代融合、不斷演變,“二月二”才逐漸形成了具有獨特內涵的節俗,你瞭解了嗎?

“二月二”龍抬頭,南北習俗大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