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羅漢“不受後有”的這個“後有”究竟是指什麼?

在佛學中“三有”這個概念,是指“欲、色、無色”這個三界而言的,有道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修行人通過努力修持,證到果位,從初果、二果、到四果一路下來,到大阿羅漢果位時,業力消盡,所有習氣都已斷盡,也就是跳出三界,脫出輪迴的一種存在,所以這個“後有”的“有”,應該是指業力而言的。

阿羅漢“不受後有”的這個“後有”究竟是指什麼?

因為我們凡夫俗子,由於受到自己多生多世所積累的業力牽引,所以不能自主,墮落輪迴,無有出期,而阿羅漢之所以能夠跳出輪迴,便是因為業力已經消盡,所以從此不再會受到業力的牽引,這就是“不受後有”,就是說不再接受業力的牽引,以及無始來的習氣所左右了。所以在我們生活中,無論學佛還是修道,修行的準則便是:

“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

這樣新業既不增,舊業又一直減,直到有一天我們的業力消盡時,與這個世界便不再有緣,便不需要再來這個世界上了,所有因業力所產生的習氣,自然也就不復存在。而我們之所以會出生到這個世界上,便是因為與這個世界有緣,而這個緣便是由於業力牽引所形成的。如在佛學中,業力可分為善、惡、無記三種,所以我們的因緣也有分善緣、惡緣、以及那些無緣無故的遭遇。

阿羅漢“不受後有”的這個“後有”究竟是指什麼?

所以我們今生,如果遇到有人對我很好,那是因為前世或許幫助過對方,所結的是善緣;如果有人對我特別不好,這就表明自己前世或許傷害過對方,結的是惡緣;如果有時自己無緣無故受到別人的傷害,或者幫助,但是對方並不是有意的,是無心的,是偶然的巧合,這就表明自己前世也曾出於無心的傷害過對方,或者無意間幫到過對方,這就屬於“無記”業。所以佛門中有一首很重要的偈語: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身。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而我們這個輪迴是無始無終,多生多世的無盡重複,所以這個果報也是多生多世累積的,所謂“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所以今生還可能受到多生多世前的業力所產生的果報,不過無論善報、惡報,這個報應是“只爭來早與來遲”的,但萬萬是不會不來的,所以佛門中又有另外一首很重要的偈語,那就是:

“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償。”

所以但凡自己所造過的業,那是萬萬不會消除的,總是遲早都要償還的,而且善業、惡業之間不能相互抵消,只能各自受報,更不是我們簡單打打坐,念念經,拜拜佛,學個咒就能消除的。所以我們這個業,除了自己消,自己償還外,就連仙、佛、菩薩都是沒有辦法的,並不能代替我們,因為仙、佛、菩薩之神通雖是不可思議,但眾生之業力亦是不可思議,兩者的力量永遠是等同的。譬如你在下面磕頭祈禱,你的業力就如同深厚的雲層一樣遮擋了佛、菩薩的視線,所以你在下面燒了多少香,磕了多少頭,他們在寶座上未必看得見。

阿羅漢“不受後有”的這個“後有”究竟是指什麼?

所以修行要在自己起心動念處下功夫,把欲造、將造之業,消亡於最萌芽的起因處。反而對於已造之業,便無須恐懼、害怕,需要坦然了,因為前因已經種下了,只要因緣會遇,果報是必然會來的,這便是為何要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的原因了。因為我們凡夫俗子沒有智慧,看不清楚因緣果報,所以只知道果報到來時的可怕,而在果報本身的起因處造業時並不覺得害怕,所以說“眾生畏果”。而對於菩薩則不然,他們對於造業的起因處異常恐懼,因為但凡造下業,果報必然到來,所以要說“菩薩畏因”。但菩薩對於必然到來的果報,並不害怕,那是因為已造之業,早已是不能改變的事實,如偈雲:

“凡事既已作,不能令不作,若人能自悔,悔已莫復憂”

所以我們對於已造之業,需要多多懺悔,懺則懺其前衍,悔則悔其後過,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樣造的業便慢慢減少了。如古人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所以我們凡夫俗子雖然免不了過犯,然但能改過不再犯,過錯慢慢減少,到達永不犯過時便與聖賢無異了。這樣後業沒有造下,而前業已消盡的聖賢,便是大阿羅漢的果位,這樣便可進入涅槃,跳出三界不入輪迴,所以阿羅漢們在臨走時可以說: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這樣我們這個世界便與他們無關了,即便劫數到來,經歷火劫、水劫、風劫等,直到整個世界無數次的毀滅後又形成,也影響不到他們。但這算修行的極果嗎?其實這在教理上還只是小乘的“有餘依涅槃”,可以在定中一住八萬四千劫,但一離開定又會產生新的因果,這時就需要回小向大,回到我們所在這個世界,即苦海之中,行大乘菩薩道,不過這與跳出輪迴以前不同了,叫做乘願再來,為度盡眾生而來,如《楞嚴經》中阿難尊者所云:

“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

但是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修行有那麼容易嗎?事實上即便是得到果位的阿羅漢,仍然會有隔陰之謎,若是善行功德不夠,道緣不好,同樣會在輪迴中再次墮落、迷失。因為所有八地菩薩以前的成就,都是還會退轉的,就如同未登峰頂以前,爬的在高也有隨時掉下的可能,所以還是絲毫不能鬆懈。而正所謂“神通再大,不敵無常”,即便是再來人,若是達不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或有意或無意間,一旦說錯話,造了業,同樣逃不脫因果定律,這便是所謂的“因果不昧”。

阿羅漢“不受後有”的這個“後有”究竟是指什麼?

而我們普通修行的結果又是什麼呢?其實,我們普通的修行是無有結果的,因為今生努力修持,來生的福報必然會很好,所謂富貴發心難,在享受福報的同時又必然會造業。而造業之後,又必然會墮落,來生又會遭受惡的果報,如此在整個三界之內,或升或墮,輪迴往復,無有出期,甚至更多的時候還是在三惡道之中度過,如經雲:

“三惡道者,是一切眾生之家,暫得為人,暫得為天,譬如做客日少,歸家日多。”

所以佛門中又有一首偈語說:

“佛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

正所謂人身難得,因果昭然,我們面對生死,面對來生再世,可說是毫無把握,而時不待人,無常迅速“昨日街頭猶走馬,今朝棺內已眠屍”,所以正如祖師所說:“下手速修猶太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