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藝術只有繼承規律,勇於創新,才會建立更系統的戲曲表演體系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只有當它反映了人民的心理願望,滿足人民的審美要求,它才能得到發展;否則就會衰落、消亡。這是已被歷史事實一再證明了的客觀規律。戲曲藝術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在極其惡劣的生存條件下,所以能夠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在藝術上不斷地發展,正是因為它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心理願望,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和人民群眾保持了密切的精神聯繫。

戲曲藝術只有繼承規律,勇於創新,才會建立更系統的戲曲表演體系

戲曲演員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對戲曲藝術進行了大力的改革,但就戲曲藝術的基本面貌來說,它依然沒有完全改變舊時代的形態。戲曲表演藝術的行當和程式中所蓄存的表演經驗,多數是適應表現舊時代的社會生活和人物的思想風貌,特別是那些歷史悠久的古老劇種。時代改變了,人們的精神面貌和審美興趣也必然隨著改變。戲曲藝術能否更好地反映新的現實生活,人們的新的思想感情,滿足人民群眾新的審美要求,它既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實踐問題。

戲曲藝術只有繼承規律,勇於創新,才會建立更系統的戲曲表演體系

戲曲演員

從理論上回答這一問題是肯定的,戲曲表演藝術是一個有規律可遵循的表演體系,行當和程式既能完美地表現古代生活,當然也應該很好地表現現代生活。說它是一個實踐問題,是由於它畢竟是在封建社會的土壤產生的,它原有的行當、程式都是為了表現當時的人物和社會生活而逐漸形成的,因而不能要求戲曲表演藝術能立刻完美地表現現代生活。因為它還缺少表現現代生活的新經驗,這是需要通過舞臺實踐不斷去創造積累的。戲曲表現現代生活的問題,它的實質仍然是繼承與革新的問題。重要的是我們要對繼承與革新的問題有一個正確的理解。

戲曲藝術只有繼承規律,勇於創新,才會建立更系統的戲曲表演體系

京劇《紅燈記》劇照

所謂繼承,不應該單單是指搶救遺產、保存遺產,更主要的是指對傳統戲曲藝術表現規律的學習和掌握;所謂革新,不應該是脫離傳統戲曲藝術基礎的革新。只有這樣理解繼承與革新的關係,才能使戲曲藝術得到正常迅速的發展。新中國成立三十多年來,各個劇種在反映現代生活方面已經取得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如京劇《紅燈記》、《蘆蕩火種》、《杜鵑山》,豫劇《朝陽溝》,越劇《祥林嫂》,呂劇《李二嫂改嫁》,湖南花鼓戲《三里灣》、《張四塊》,等等。它們在反映現代生活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他們的經驗是值得借鑑的。

戲曲藝術只有繼承規律,勇於創新,才會建立更系統的戲曲表演體系

呂劇《李二嫂改嫁》劇照

首先,我們看到不少戲曲劇團懷著極大的熱情,在表現現代生活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有些劇團試圖以斯坦尼表演方法取代戲曲行當,但大都不能收到令人滿意的舞臺效果。這是因為取消了行當,便取消了戲曲表演的特色,從整體上看也必然削弱戲曲藝術的特色,不像戲曲而像話劇了。因此,用簡單的取代的方法不是好辦法。有些劇團在這方面所以能取得一定的成就,也還是由於他們創造性地運用行當去表現現代生活,保持併發揚了戲曲藝術的特色。

戲曲藝術只有繼承規律,勇於創新,才會建立更系統的戲曲表演體系

中國評劇院演員合照

比如中國評劇院近年演出的《故都春曉》和最近演出的《野馬》,便做了上述兩種有益的嘗試。前者企圖擺脫行當的束縛,較多地運用話劇的表演方法去塑造人物形象,結果沒有獲得預想的舞臺效果。而在《野馬》的排練過程中,演員們有意識地運用行當去塑造舞臺形象,造成了人物性格的鮮明對比,收到了較好的舞臺效果。他們從多次實踐中進一步認識到以行當為表現手段的戲曲表演方法,有它獨到的長處,不是用其他表演方法可以簡單取代的。

戲曲藝術只有繼承規律,勇於創新,才會建立更系統的戲曲表演體系

戲曲表演舞臺照

其次,是關於如何運用行當和程式的表現規律去塑造新的舞臺形象的問題。如前所述,舊行當和舊程式是舊的社會生活的產物,要原封不動地使用它們去表現新人物,勢必造成內容與形式的矛盾,不可能達到塑造新人物的目的。許多戲曲演員在運用行當的表現規律塑造新人物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經驗,這些經驗概括起來是一句話,叫“脫胎變形”。戲曲表演藝術的遺產十分豐富,創造性地繼承和運用,將是大有可為的。

戲曲藝術只有繼承規律,勇於創新,才會建立更系統的戲曲表演體系

京劇《智取威虎山》劇照

程式是行當外在的表現手段,不同的行當擁有不同的程式,在創造新行當時,必然要同時創造新程式,在這一方面許多戲曲演員取得了同創造新行當相近似的經驗。一是對舊程式的充分利用,並根據新的生活內容加以發展變化。比如在京劇《智取威虎山》中楊子榮的馬舞和小分隊的滑雪舞蹈動作,它們都脫胎於傳統的程式動作——“馬趟子”和“滑步”,根據新的生活內容加以發展創造出來的。它們既沒有脫離戲曲藝術的表現特點,又使人感到它們是嶄新的東西。二是創造新程式。

戲曲藝術只有繼承規律,勇於創新,才會建立更系統的戲曲表演體系

湖南花鼓戲

現代生活中有許多動作是過去生活中所沒有的,也必定是舊程式中所不見的。遇到這種情況只有創造新程式。這是有困難的,但是有些演員也取得一些成功的經驗。比如湖南花鼓戲《張四塊》,扮演張四塊的演員張建軍同志,為了創造騎自行車的程式動作,他用心地探索了騎馬程式的產生過程,終於摸索到騎馬程式的表現規律,並且引用這種規律,相當成功地創造了騎自行車的新程式,獲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他的做法對於我們是有啟發的。

戲曲藝術只有繼承規律,勇於創新,才會建立更系統的戲曲表演體系

“生旦淨醜”藝術雕塑

當然我們在創造新行當、新程式方面,還沒有取得完整、系統的經驗,許多問題還有待於從實踐中進一步去解決。比如表現現代生活,繼續沿用生、旦、淨、醜這幾個基本行當類型,顯然是不能適應新的生活內容了,有人用“青年婦女”、“老年婦女”、“男生”、“粗獷男生”等作為新行當的基本類型。但是它們是否能概括新的現實生活中各種不同類型的人物呢?卻是值得探討的。總之,在傳統表演藝術的基礎上,如何建立更為科學、系統的表演體系,仍然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

戲曲藝術只有繼承規律,勇於創新,才會建立更系統的戲曲表演體系

表演藝術創新形式

但是我們堅信從新的現實生活出發,通過舞臺實踐,不斷地革新、創新,不斷地總結經驗,必將創造出嶄新的表演風格,建立起更為科學、更為系統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戲曲表演體系,進一步滿足人們新的審美要求。藝術的桂冠,永遠屬於勇於創新的革新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