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身中劇毒月光族的急救大法

1. 感恩當初沒有月光

我沒有做過月光族。媽媽是個節省的人,從小就唸叨儲蓄的重要性。

自讀碩士起,每個月有一萬多港幣的獎學金。那時,還不會投資,只知道多多少少要存下一點。

不過,自己剛開始賺錢,收入還不少,手筆一下子大起來。香港商場琳琅滿目,物品精緻華美,誘惑很多;也覺得世界那麼大,要到處去看看,一有時間就出去旅行。所以,頭一年半,我只存下5萬元。

然而,正是這5萬元,成就了我人生的第一次投資,也是收益率最高的投資。

那時候,香港一套45平米的兩室一廳只需要100萬,還能貸款95%,這樣首付正好是5萬元。每個月能收到租金6500,卻只需要4000元還貸。到如今,十二年過去了,貸款還是每個月4000元,月租金已漲到1.5萬,房價更是接近600萬。

本科時候,我就讀過了《富爸爸窮爸爸》,但僅是囫圇吞棗,沒有太深的體會,也沒有對生活帶來任何的改變。正是這一次嘗試,讓我真切地體會到了什麼叫買入資產,什麼是被動收入。從此,便如開竅了一般,主動開始存錢,不斷買入資產。資產收到的租金,再次投入購買資產,良性循環下,一路走到了今天。

如果沒有這筆本金,我就無法抓住當時那麼低的樓價和5%首付的機遇。

如果當年我能存下多一些錢,也許我能在更好的地段買下更大一點的房子,那麼升值空間就更大。

如果我沒有最初的這次嘗試,也許到現在,我依然無法體會《富爸爸窮爸爸》裡的教義。只會與眾多上班族一樣每日為越來越多、越來越貴的賬單發愁。

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便是這個道理。

感謝媽媽從小的唸叨,感恩當初我沒有月光。

給身中劇毒月光族的急救大法

2. 人非常感性,得與失是相對的

熟悉我的朋友知道,我當年讀的是心理學。“月光”這種現象,一半源自理財技巧缺乏,一半其實源自心理原因。

大道理,大家都懂,很多時候是控制不住自己和意識不到問題所在。

人的行為非常感性。

比如,家附近一斤蘋果比一公里外的貴了10元,你會覺得太貴了,情願多走一公里去買便宜的。同樣相差10元,這個商場裡那款鞋子賣1000,隔壁商場只賣990。你卻會覺得差不多,即便是隔壁,也都懶得走一下。

再比如,老闆給你漲了300元薪水,你會覺得這是你辛苦所得,加薪應當。倘若老闆突然給了你一個300元紅包,你反而會欣喜不已,下班後,說不定會與好友吃頓好的。

再或者,最近艾瑪抽到了一手新股,上市第一天就賺了一萬元。即便還沒有賣出,欣欣然之下,路過愛馬仕店,立馬買了個絲巾,卻沒有想過投資股票損失的曾經。

得與失其實是相對的。

蘋果和鞋子,差價絕對數相同,都是10元。但因為佔原價的百分比不同,心理感受也不同。

工資和紅包,被放在不同的心理賬戶中,前者是自己辛辛苦苦賺來的,後者是天上掉下來的。因此對待的謹慎程度也不同。

抽到新股價錢翻倍和平時根據價值投資反覆比對的股票投資,投入的精力不同,心理成本也不同。

此外,樂觀的人容易津津樂道快樂的事,而下意識忘記失敗與過錯;悲觀的人則相反,反覆關注並放大財務上的損失,而忽略曾經的收穫。

這些認知習慣時時刻刻都影響著消費行為。

給身中劇毒月光族的急救大法

3. 月光族的幾大常見心理誤區

除了欠缺理財技能以外,月光族還受到自身認知習慣的影響。

(1)小確幸最真實

心理學家薩勒曾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在一群4歲孩子面前放了一顆糖,告訴他們,他要出去買東西,如果回來看到他們乖乖沒有吃,就可以得到兩顆糖,否則就只能有已經被他們吃掉了的那顆糖。

結果1/3的孩子吃了糖,另外2/3獲得了獎勵。經過12年的追蹤調查,薩勒發現,那些延遲享受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

常常聽到香港的老一輩勸告新生代:“少去幾次日本,少唱幾場K,熬上些年就能存到房子首期了。”

但新生代們卻回應:房價太高了。反正買不起,索性不買,省下月供的錢,好好體驗世界。

他們選擇不去承擔責任,不想未來。

每個人都有一定的自控能力,但不同人的生活環境、受教育程度、心理特質不同,自控能力也會不一樣。自控能力高的人,往往收穫更多。

生活中,人們習慣認為眼前的幸福(小確幸)最重要,腳下的路才最真實。於是常常會在眼前的利益中一次次的自我滿足,反而失去了既定優勢,捨棄了獲得長期利益所需的條件或基礎。

(2)大錢不花、小錢不斷

有些人儘管從來不買奢侈品,但很熱衷於團購、促銷,本來是貪便宜,卻買了很多不需要的東西。左漏一點、右漏一點,很快用光了。

人們總是希望用最少的錢買最好的東西。大家要的不是真的便宜,而是有佔便宜的感覺。

如果在商場中擺放同樣的物品,一方標註處理品、價格較低,一方標註正品、價格微高,人們往往傾向於購買處理商品,儘管有些並不是自己必需。商家總是傳遞給顧客一種信息:優惠不是時時有,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催促買方現在就掏錢。實際上,商家走的是薄利多銷的路子,正品的價格也許是刻意標高了的。

在剛過去的雙十一,天貓創出了2684億人民幣的歷史新高。正是利用人們想要佔便宜的心理。

給身中劇毒月光族的急救大法

(3)月初土豪、月末乞丐

拿到薪水之初,內心覺得自己現金充沛,有很多錢,花起來就特別大方。到了月末就捉襟見肘,吃杯麵度日。

(4)不在忍耐中發達,就在忍耐中爆發

與上面情況相反,有些人每月月初立志儲蓄,省吃儉用,忍耐到一定程度,反而爆發了,買些昂貴的東西來犒勞自己。之後又再懊悔,不該如此浪費,下個月初開始新一輪的節儉、忍耐、爆發,反覆循環。所謂“過猶不及”便是如此。

(5)空虛、壓力,用買買買來填補

人如果內心空虛或充滿壓力,就會找一些模式來填補。

有些人雖然衣食無憂,卻少與人交流。生活中缺乏興趣愛好,社交活動也不多。購物往往成為他們追求自身價值的途徑,物品本身反而沒有太大意義。

工作壓力一大,也喜歡逛街血拼。尤其一項大項目結束時,很多人都選擇大吃一頓,血拼或瘋玩來獎勵自己。

要從根源解決這個問題,需要認真對待自己內心的空虛,並找到轉移壓力的方法。

給身中劇毒月光族的急救大法

4. 解決方案:

如上文所說,月光,一半源自心理誤區,一半源自財務技巧欠缺,因此,想要改變,也應從兩方面來進行修正。

(1)堅定必須改變的決心

人們習慣地認為,存不到錢,是因為薪水太低,或生活成本太高。這些都是外在因素。

《富爸爸窮爸爸》一書中,窮爸爸常說“我可付不起”這種消極被動的陳述句,而富爸爸則會說“我怎樣才能付得起?”這樣促使你想辦法的疑問句。

積極與消極兩種完全相反的心態會吸引著事情向完全相反的方向行走。積極的想法會像一塊強有力的磁石,吸引生活中積極正面的人和事。消極的想法則剛好相反。

如果想要改變月光的狀態,首先要堅定必須改變的決心,對形成正向現金流懷有強烈的願望,並相信自己能夠改變,才能打破習慣的桎梏。

(2)藉助外力,強迫扣款

萬事開頭難。長期月光的那些人,一般都是靠自己很難完成儲蓄的那群人。因此藉助外力,不失為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我當年供房屋貸款,或設立零存整取的賬戶,或買一個儲蓄型保險等......每個月在獲得收入之初,便強行扣除一部分。

不要追求一步到位,想要一下子存下很多錢。應學會為自己設立小小的短期目標。當一個個小目標串聯在一起的時候,距離自己的長遠目標就近在咫尺了。

等你有了第一個5萬,就很容易有第二個、第三個。久而久之,就不再需要外力了。

給身中劇毒月光族的急救大法

(3)記賬、分析規律並做好預算

理財的基本是記賬,這樣才能清楚地把握自己每個月的資金流向。如隨手記這類App,記錄起來非常方便。也有每月賬目分析的功能,方便你對各門類的消費狀況有清晰地把握。

記賬之後,還需要定期分析反省,製作每個月各大類支出的預算,時時提醒自己的消費情況。特別注意那些“穩定的”、“持續性的”開支,思考如何降低消費頻率或金額。

記賬最好要持續一年,因為一年才是最完整的週期。各種節慶、家人好友生日、各種花錢的場景都經歷了一遍,對未來一年的預算就更有指導意義。做到心裡有數後,才能預先預留一部分給花費較多的月份,進行相互調劑。

(4)在具體情境中區分“需要”和“想要”

關注理財知識的人都知道,控制消費的關鍵是區分“需要”和“想要”。但實際操作中,卻並不如想象中那麼容易。

任何問題,都不是非黑即白。在不同的情境下,“需要”和“想要”會有不同的答案。

比如“衣服”,如果沒有禦寒衣服,那買一件是你的“需要”。已經有好多件T恤了,再買就是“想要”。但如果你要去面試新工作,買套好一些的職業裝,又是“需要”。

表面上來看,加上情境後,區分清楚也不難。事實上,我們很多人在這個概念上也都存在誤區。大家可能都會認為我們存不到錢,是因為買了太多“想要”之物。但恰恰我見到很多人,尤其是老一輩的,買了太多他們認為的“需要”之物

比如說,我婆婆愛逛超市,看到洗髮水沐浴乳打折就會買。有一次,我幫她收拾東西,發現很多瓶都已過期,最後只好扔掉。再比如,在我家鄉,大家出去吃飯,都會點很多很多食物,最後吃不完,都浪費了。再或者,女孩子永遠覺得衣櫃裡缺了一件,難以搭配,覺得“必須”繼續再買。

艾瑪認為,區分“需要”和“想要”,

有四大原則:

a. 重品質而非品牌:買包包是“需要”,買幾萬元的包包就是“想要”。吃午餐是“需要”,吃六七百一人的米其林餐就是“想要”。

b. 買了不用的東西,就是“想要”:發現一件衣服很久沒穿過,那就是“想要”而不是“需要”。

c. 買數量過多就是“想要”:有了兩三個包包,還想再買就是“想要”。

d. 追潮流,就是“想要”。

(5)擇友而交,避免群體消費

一個人容易節制,但一群人在一起,迫於面子、群體壓力或氛圍等影響,很容易破戒。

平時多交有良好消費習慣的朋友,少與追品牌追潮流的人交往。避免超出自己的實際消費能力,盲目攀比導致財政赤字。

此外,與朋友一起聚會,可以選擇較健康且花費不多的活動,比如爬山、打球、看電影等,避免頻繁去吃飯、唱K和一起買買買。

(6)讓生活豐富起來,找到減壓的替代品

以購物來消磨時光的人,多是生活單調,自我認同感不高之人。可以培養一些興趣愛好,或主動參加一些有益身心的群體活動,如做義工、參加手工課、郊遊等,讓生活豐富起來,同時也能緩解工作的壓力。

給身中劇毒月光族的急救大法

最後,如果以上這些攻略,依舊無法改變你的狀況,你還是阻止不了自己買買買,那也許已經是進入心理治療的範疇了,建議可以找心理諮詢師或社工聊一聊。

新的一年,就快到了。理財方面,你想要什麼新的改變?讓我們一起迎接全新的自己吧!

弘富財商特約理財專欄作家、暢銷書《理財就是理生活》&《高財商孩子養成記》作者、簡書經管優秀作者、定居香港的金融民工、關注財經時事、投資理財話題,寫暖心文字,陳述自己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