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了6年保險行業的媽媽,是怎麼給自己孩子買兒童重疾險的?

從事保險行業已有6年時間,今天和大家講講父母最關心也是最貴的

兒童重疾險(放心,不賣保險,非廣告)

買保險就像是買房子,每個人的偏好不同,買房的目的不同,能承受的價格區間也不同。

同一個小區的同一間房,沒辦法同時博得所有人的喜歡,也沒辦法同時滿足居住、投資、學區、養老的需要;對於不同層次的人來說,他們買這間房時所承受的財富壓力也不盡相同。

從事了6年保險行業的媽媽,是怎麼給自己孩子買兒童重疾險的?

買重疾險也一樣,不同類型的家庭所要面對和解決的關鍵問題不同,在規劃整個家庭保障時險種的類型和比重也會不同。

在選擇保障計劃中作為支柱存在的重疾險時,大家一定要注意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量身定製,再根據自己的財務狀況量力而為。畢竟保險的根本意義不是改變生活,而是維持現有的生活水平不被改變

購買兒童重疾險時,幾個常見誤區

誤區一:保額越高越好

從事了6年保險行業的媽媽,是怎麼給自己孩子買兒童重疾險的?

接觸過保險的應該聽過這麼一個觀點:“保障充足是一切的前提。”

單看這句話一點問題都沒有,因為重疾的治療費用很高,康復期間較長。以兒童常見的高發重疾白血病為例,如果是耐藥難治、需要做造血幹細胞移植的高危急淋患者,就算有醫保報銷,治療費用也需要三四十萬起步,更不用說術後的康復費用,以及父母為照顧孩子造成的收入損失部分。

但是,提出這個觀點的人一定下意識地忽略了一件事:加保

從事了6年保險行業的媽媽,是怎麼給自己孩子買兒童重疾險的?

2014年女兒出生,我給她買的第一份保險是太X的兒童重疾險寶寶安康:保額30萬,涵蓋31種重疾,保障到30歲,每年繳費3600元,共需要交10年。這個保險用現在的眼光看來真的是一塌糊塗,沒有輕症,沒有主流的多重賠付,保費甚至比某些終身型的重疾險還要貴,簡直一無是處。

然而在當時,市場上找不到任何一款多重賠付的產品,重疾種類多在30-60種之間,在“白血病算不算惡性腫瘤”這個曾經充滿爭議的話題上(因此還有過相關的訴訟),太X的寶寶安康是唯一一個把白血病做為病種單獨列出的險種,這也是我選擇它的最主要原因。

從事了6年保險行業的媽媽,是怎麼給自己孩子買兒童重疾險的?

隨著女兒漸漸長大,保險市場也在逐步規範,各種類型的產品推陳出新,我又相繼為她添置了終身型的重疾險,帶多重賠付的重疾險,少兒特定疾病雙倍賠付的重疾險,針對白血病的單險種,甚至還因為重症手足口和嚴重川崎病兩個新晉重疾病種又加了份20萬的保障。

從事了6年保險行業的媽媽,是怎麼給自己孩子買兒童重疾險的?

所以保險沒有一步到位的時候

。在通貨膨脹的影響下,現在的保額買再高,也免不了在以後大打折扣;然而險種形態在不斷優化,病種庫在不斷擴容,作為補充存在的醫療險在不斷完善……就算重疾險的保額越高越好,那也應該是在加保的情況下逐步堆積起來的

誤區二:網紅保險=性價比高

從事了6年保險行業的媽媽,是怎麼給自己孩子買兒童重疾險的?

網紅保險和傳統保險的戰爭背後,其實是中小保險公司和以老三家為代表的“大”保險公司的戰爭。

從事了6年保險行業的媽媽,是怎麼給自己孩子買兒童重疾險的?


在信息技術發達的今天,客戶在做出投保選擇時,會更傾向於自己蒐集資料,選擇方案,而不是隻聽代理人的一面之詞。某種程度上互聯網打破了信息不對稱,也打破了保險業被幾家大公司壟斷的壁壘,但同時,某種程度上互聯網也淪為打著“避坑”旗號不斷挖出新坑的地方。

從事了6年保險行業的媽媽,是怎麼給自己孩子買兒童重疾險的?

和傳統保險相比,網紅保險病種覆蓋率廣,輕症、中症、重症都有保障,可多次賠付,出險後仍能繼續享受保障,如果是少兒重疾產品的話,往往還會添加少兒特定重疾的雙重賠付和投保人豁免功能。

然而這樣的產品形態,如果設計成消費型的定期重疾險,往往只需要幾百元/年就能買到高達50萬的保額。

性價比高麼?絕對高!

適合所有的家庭嗎?未必。

保險公司不是慈善公司,盈利並“使股東獲得滿意的回報”、“為股東創造持續穩定的回報”(摘自某安官網)才是其根本目的。在這點上,老三家也好,香港上市的友邦也好,合資保險公司的中資方也好,並沒什麼區別。

從事了6年保險行業的媽媽,是怎麼給自己孩子買兒童重疾險的?


想要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中小公司往往需要付出高成本才能與大型公司在保費上一拼高下,比如把傳統的“保障+儲蓄”捆綁式銷售拆分成純消費型保險,比如在同樣保費的情況下提供更高的保額+更全面的保障,而結果就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中小公司的成本率居高不下,承保端難以保證規模和效益的協同發展。

從事了6年保險行業的媽媽,是怎麼給自己孩子買兒童重疾險的?

成本高了,想要繼續保證收益,那麼相應的售後服務會不會打折扣?

比如理賠的難易程度和所需時間?比如配套綠通有沒有專人接洽?比如在保費這麼低的情況下,中小公司該如何創造收益來應對未來十幾乃至幾十年後陡增的理賠高峰期?以及更重要的,如果合資保險公司中的中資方更換(比如中保康聯變成交銀康聯,海康人壽變成同方全球……),會不會對我現在購買的網紅保險產生影響?

這些問題都沒有確切的答案,只能留給時間來慢慢作答。但能肯定的是,網上購買的網紅保險,你找不到確定一定以及肯定的人來提供後續的服務,更沒辦法在對應保險公司那裡輕鬆查詢到相關售賣人員的信息。

從事了6年保險行業的媽媽,是怎麼給自己孩子買兒童重疾險的?

如果是大型保險公司,我不敢保證他們的服務有多好,有多靠譜,但是這幾年協助理賠了十幾起爭議案件下來,我相信在相似的條件下,國有保險公司更願意做出有利於客戶那方的選擇。譬如2017年的“天鴿”颱風事件中,扶車被壓身亡的男子家屬獲得了61萬元的賠償款,走得就是人保財險的通融賠付(指保險公司根據保險合同約定本不應完全承擔賠付責任,但仍賠付全部或部分保險金的行為)。

所以創業期的陽光青年沒必要揹負別墅豪宅的高額房貸,家大業大的成功人士也沒必要非擠在經濟改善房裡。

從事了6年保險行業的媽媽,是怎麼給自己孩子買兒童重疾險的?

網紅保險適合家庭開支較大,不想因為買保險而降低現有生活質量的人群,或者是作為傳統保險的補充。有餘力的家庭,更多可以考慮兩者的組合。但如果是存在較為嚴重的健康告知問題,建議還是選擇國有保險公司投保,因為如實告知寬泛的網紅小保險公司(意味著帶病投保的人更多),我很擔心它撐不到我出險的那天就會換中資方。

誤區三:定期型重疾險優於終身型重疾險/百萬醫療險比重疾險更重要

從事了6年保險行業的媽媽,是怎麼給自己孩子買兒童重疾險的?

一樣因家庭而異。

從事了6年保險行業的媽媽,是怎麼給自己孩子買兒童重疾險的?

理想的狀態是終身型重疾險作為基礎,在上面加定期型重疾和百萬醫療險,趁著孩子年齡小,費率槓桿大,保費便宜的時候幫孩子把保障期限拉長,同時拉高兒童特定高發重疾的保額,並有對應的醫療報銷,使保障更全面。


從事了6年保險行業的媽媽,是怎麼給自己孩子買兒童重疾險的?

但如果預算不夠,優先考慮的購買順序是社保-學平險-含少兒特定重疾雙重賠付的定期重疾-百萬醫療,未來再考慮加保保障到60歲/70歲或者終身型重疾。

帶有墊付功能的百萬醫療險用於看病,重疾險作為發生突發性大病時及時治療的第一筆週轉資金、家人陪護時收入損失的彌補以及後期康復時的費用;百萬醫療險無法在產品停售的情況下保證續保,重疾險的保額很難完全覆蓋高昂的重疾險治療費用,所以兩者相輔相成,互相補充,一樣重要。

結語

從事了6年保險行業的媽媽,是怎麼給自己孩子買兒童重疾險的?

願意購買保險的人往往是未雨綢繆,積穀防饑,但千萬不要為了躲避風險,而把自己置身於另外的風險之中。常存一顆加保的心,每過幾年做一次保單檢視,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查漏補缺,才能真正做到保障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