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胡”:從文字學角度闡釋男人的“鬍子”為什麼姓“胡”

先說"胡"字中的"月"旁

"胡"字楷書由"古""月"構成,但只是從字面上理解"古月胡",並無意義。其實"月"字為"肉"之形變,楷書把"肉"旁變為了"月"旁。由此有些人便誤以為,月字旁的字當與"月亮"有關,那就錯了。小時候學習漢字,老師會教我們背誦口訣,卻很少告訴我們"月"與"肉"兩個構字部件的聯繫與區別。

甲骨文"月""肉"字形如下:


說“胡”:從文字學角度闡釋男人的“鬍子”為什麼姓“胡”

(參1《字源》)

通過比對我們發現,"肉"與"月"在字形的發展上始終處在難以分清的狀態中。"肉"在甲骨文初期,與"月"區別明顯,形如不規則的肉塊形。其形體如下:


說“胡”:從文字學角度闡釋男人的“鬍子”為什麼姓“胡”

(參2《新甲骨文編》)

可是,到了周以後甚至更早的時期,"肉"與"月"幾乎很難分辨了,這也給我們理解學習漢字帶來了困惑。

"肉"族漢字與"月"族漢字

"肉""月"二旁古文字形雖相近,但是意義迥然有別。"肉"字作為部首基本都寫作"月",仍作"肉"寫者寥寥無幾,只有胾、臠等少數幾個字,其餘均寫作"月"。如:

臉、顎、腮、脖、胸、腹、肚、腸、腔、肝、肺、膚、膽、脾、脫、豚、肯、有、臂、膊、背、腿、腳、腰、腎、胡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肉"(月)字旁的漢字基本都是在左或在下,只有"胡"字"肉"字旁在右,且僅有此一例。另外,"肉"字旁在漢字中成員異常龐大,據有的學者統計,在《說文》中有140多字,《辭海》有360多字,《現代漢語詞典》也有260多字。

字典編撰者也把"肉""月"二部給混在了一起,比如《現代漢語詞典》就是這樣處理的。其實,這方面很多學者都認為應該學習《說文解字》的處理方法,把二者區別開來,以便於理解記憶。

遠古祖先所造之字從"肉"者多,大概是與因為當時人們更注重食物和身體這兩個方面相關。民以食為天,先民食禽獸之肉,便有了膳、餚等字,與身體相關之字則更眾。本來"肉"形無規則,且與"月"字區別明顯,可是我們的先人偏偏要在一塊兒肉上加上兩筆,以表示肉之紋路。其實,這種現象反映了人們的造字心理,人們在造字之時取象於物,力圖簡潔明瞭。"肉"字之寫法甲骨文初期非常簡潔,形如一塊肉形,可是人們後來在"完形壓力"("格式塔"心理學中的一個概念)的作用之下,總覺得"肉"字作一塊肉之形還是少了些什麼。無其他點綴標識的"肉"字,人們可能覺得不能更好地反映大家對"肉"這一實物的認知,很難達到簡潔合宜。於是,人們就增加了表示"肉"之紋路的兩筆,可是先人最初可能也沒想到加這兩筆卻與"月"字撞了衫,從此便與"月"成了異父異母的雙胞胎。

"月"在右部的"胡"字

看到這個"胡"字,我們可能會想到鬍子、衚衕之類的詞,而且我們會發現"胡"雖是"肉"字旁,但是意義好像與"肉"沒有任何瓜葛。

這只是我們根據"胡"字今義的理解或者猜測,如果要明白其本義還需從源頭說起。

"胡"字戰國和篆書構形有別,戰國時期有上下結構。字形如下:

說“胡”:從文字學角度闡釋男人的“鬍子”為什麼姓“胡”

從字形分析,"胡"字為形聲字,從月古聲。《說文解字·肉部》:"胡,牛頷垂也。從肉,古聲。"許慎的解釋認為"胡"為牛脖子下的垂肉,比較可信。其實,從"胡"字的字形亦能辨出其中的一些造字邏輯,"古"與"肉"(月),"肉"指出該字所表示的意義類型,"古"字與音相關,但是從"古"字的形體上可見其又似動物脖子下的垂肉形。

說“胡”:從文字學角度闡釋男人的“鬍子”為什麼姓“胡”

脖下明顯有垂肉的牛

後來,"胡"字由牛脖子下的垂肉引申擴大指稱獸類脖子下的垂肉。如《詩經·豳風·狼跋》有"前虞跋胡,後恐疐尾。"這裡的"胡"就是狼嘴巴下的肉。該句的大意是狼前進就會踩著它的胡,後退就會倒在它的尾巴上。

"胡"又由指稱垂肉轉指長著垂肉的喉嚨,因此"胡"也用來指稱人的喉嚨。《類編·肉部》:"胡,頸也。"《正字通》:"胡,喉也。"《促織》有"視成所畜,掩口胡盧而笑",此"胡"即是喉嚨之意,就是從喉嚨間發出笑聲。其實,現在不少方言中仍讀"喉嚨"為"胡嚨",河南很多方言便是如此。

"鬍子"之說的由來

以上我們說到,"胡"從指稱獸類脖下的垂肉,到指稱人的喉嚨,再到指稱人的"鬍子"也就不難理解了。鬍子與脖下垂肉相類也是長在下巴下面的東西,於情於理都是說得通的。"胡"字後來增加了區別符號髟,寫作"鬍"來表示鬍鬚,以區別於"胡"字其他意義。"髟"字為會意字,《說文》:"髟,長髮猋猋也。從長,從彡。"現在表示鬍鬚的"鬍"又迴歸簡化為"胡"。我國古人因為對鬍鬚比較偏愛,而且鬍鬚的長短被認為是男子才學和膽識的重要標識。所以,鬍子在古人的概念中分類也比較細,嘴巴上部的鬍鬚為髭,下唇下的為承漿,兩頰的鬍鬚稱之為髯,下巴上的稱之為鬚。


說“胡”:從文字學角度闡釋男人的“鬍子”為什麼姓“胡”

古人的鬍子

在古文字中有一個字最初就是表示鬍鬚,這個字就是"而"字,"而"字形體似下巴處的鬍鬚,甲骨文金文形體如下:


說“胡”:從文字學角度闡釋男人的“鬍子”為什麼姓“胡”

說“胡”:從文字學角度闡釋男人的“鬍子”為什麼姓“胡”

但是有了"而"字為什麼又有了"須"和"胡"呢?這是因為"而"字的意義逐漸虛化,被借為虛詞,如"而且""然而"等,便滋生出"須"表示鬍鬚之意。但是"須"字表示的鬍鬚受限,後又有了"胡"以表示鬍鬚的總稱。

結語

"胡"字本為牛脖子下的垂肉,後來意義不斷引申指稱喉嚨、人下巴處的毛髮(後來泛指男性上唇、下巴、面頰、兩腮或脖子的毛髮)。後來指稱西域的"胡人",這也應源於那些人具有長長的鬍鬚的特點,當時的西域指稱今天的新疆、西亞等人。那裡人多食牛肉,身體相對於當時的中原人來說比較強壯、彪悍,而且面部鬍鬚毛髮較多。唐朝詩人李商隱有一首詩《驕兒詩》,其中就有“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的詩句,這裡說了唐人嘲弄張飛具有胡人的外貌特徵,就是多鬍鬚,而且覺得非常怪異,不似普通人。


說“胡”:從文字學角度闡釋男人的“鬍子”為什麼姓“胡”

張飛劇照

至於後來的"胡說""胡來"則與"胡人"有著密切關係。"胡說"一詞始於東晉,當時出現了"五胡亂華"的局面,胡人進入中原並趕走了西晉統治者。之前的封建統治者皆以封建禮法為依據按章辦事,而胡人並不明白當時的禮節程序,說話無章法禮節可循,常常違背之前的辦事法則,因此中原人便稱之為"胡說"。此種說法當時有明顯的歧視性,不過後來"胡說"便泛指沒有根據的亂說了,不再有之前對某一固定人群的歧視之意。


1.李學勤,《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

2.劉釗等編寫,《新甲骨文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

注:張飛劇照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