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我可能不会帮你带孩子


女儿,我可能不会帮你带孩子

今天孩子开学,妈妈回老家已三天了,一切不出意外地井然有序。

我和先生很自然的克服掉了惰性,很有默契的彼此分工负担起自己擅长的部分。

比如我送孩子上辅导班先生就在家打扫卫生做饭。我洗碗的时候先生扫地。我把手洗过的衣服丢进洗衣机先生就负责晾晒。我洗澡先生就负责给孩子吹头发。我护肤擦脸先生就负责给我吹头发。所有的事情居然都可以在晚上九点半之前见缝插针的全部搞完。此前我还担心暑假的放纵把女儿的生物钟打乱了,结果她也能在十点以前入睡。

女儿,我可能不会帮你带孩子

家里并没有乱成一团,丢掉了很多不需要的杂物,干净整洁。我和先生也开始讨论怎样把家里的格局变一下,我们彼此商量的事情明显多了。可能妈妈不在身边,我们两夫妻可以更接近生活,有了共生感,多了一分思考和行动力。

甚至女儿都开始为自己的生活操心,比如她会问今天谁做饭,晚上放学谁去接她,担心培训班有没有迟到,开始积极配合我和她爸爸的安排……很多细微的改变却给我们一家三口带来了不一样的精神面貌。

女儿,我可能不会帮你带孩子

临近妈妈离开的那几天,我的确特别的焦虑。下半年女儿每天晚上都有辅导班,时间安排比上半年更紧凑。我不是觉得自己搞不定,只是觉得以后什么都得靠自己,光想想就觉得窒息。

我的妈妈是一个在家庭主妇领域高度专业的人,她在身边我真的是可以做到十指不沾阳春水。我作为80后居然到初中都不会自己洗头梳头,全部都是妈妈代劳。长大后的我在她身边也就是负责吃饭、睡觉和逗孩子三件事。

我以前总想以后女儿结婚生子了,我一定也要像我妈妈一样跟着她把生活所有的后顾之忧解决掉,让她过着做指甲、上健身房、操心穿衣打扮、旅游度假和只管孩子的逍遥日子。

妈妈回老家后我改变了想法。妈妈之前无微不至的照顾我们三人的生活起居,的确是幸福至极。可能因为妈妈在身边有人撑腰的缘故,我跟妈妈天然站在统一战线,生活习惯、育儿理念上我越来越坚持己见,面对先生的诉求我采取选择性忽视。我跟先生的沟通变得越来越艰难。

女儿,我可能不会帮你带孩子

妈妈回家之后,我又跟先生深度捆绑在一起,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关系。我们又开始学习站在彼此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我想以后女儿成人了还是需要独立生活,如果有必要甚至需要跟公婆一起生活的。她通过尝试跟不同生活习惯的人相处的经历学会换位思考,才会知道如何在尊重不同个性的人的同时保有自我的诉求。生活的磕磕碰碰,她不面对就意味着没有机会成长。

女儿,我可能不会帮你带孩子

婚姻其实是两个生活习惯、成长经历完全不同的人的生活处事哲学。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的磨合、家庭任务的分配,是任何婚姻在任何阶段都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个不断争吵磨合过程中的学会彼此妥协、理解和尊重。通过这种身体与灵魂的紧密结合过程,夫妻双方才有能力和勇气共同对抗未来家庭有可能会面对的真正困难甚至变故。

家庭气质和动力的核心一定是女主人。如果妈妈始终深入女儿的生活,女儿会一直保有原有的生活模式和思维模式,一直获利的小夫妻就丧失了磨合机会。如果女人不能在磨合争吵中重建观念,努力去面对解决婚姻里的难题,女孩子们就很容易一直把自己摆在弱势或者受伤者的角色上出不来。这是几千年中国对女性的社会定位耳濡目染的,再独立前卫的中国女性都很难一直保持清醒杜绝这种思维的侵袭:女性是弱者!

女儿,我可能不会帮你带孩子

事实上最能重构女性的内在能量的是婚姻和育儿:更自我,更宽容,更现实,更具掌控力,也更具备自爱和爱人的能力。

若一味的掌控女儿的家庭生活,就是给她的生活搭建起天然的屏障,屏蔽了她重新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让她天然的认为婚姻的另一半应该像父母一样都会无条件的付出和妥协。

任何情比金坚的关系都不是从天而降的。现实婚姻里的感情不是霸道杰克苏总裁爱上玛丽苏傻白甜的八点档偶像剧,而是一种等价或不等价的交换,是一种互相博弈的社会关系,是利益上的捆绑关系,是一个有限责任公司,需要共同的目标,共生的执行计划……

父母和孩子是一段学习分离的旅程,夫妻才是真正陪伴一生的艺术。子女婚育之后,一定要在无长辈照料的情况下独立生活才算真正成年。而我从结婚生女开始,被婆婆照顾三年又被妈妈照顾三年,直到现在我好像才开始学习如何独立生活……

女儿,我可能不会帮你带孩子

我要对毫无怨言、毫无保留的照顾我的两位妈妈说声感谢,也谢谢她们一直保持尊重不过分指导儿女们的生活。我是个有福分的人,投胎了好父母遇到了好公婆,以后的路我要自己走了,我会好好走认真走,不负大家对我的爱。

工作,育儿,婚姻,都不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