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陇南】甘肃陇南:秦巴特困片区脱贫攻坚“优等生”

2013年陇南全市283万人中有83万贫困人口。

“陇南贫困发生率位列全省14个市州第一,贫困人口数量在秦巴山特困片区18个市中位列第一,9县区全部为国列贫困县,贫困县占比全国第一。”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如是说。

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地处秦巴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甘肃陇南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其贫困类型、成因在全国具有典型性。

作为全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近年来,陇南立足当地实践,探索创新出片区扶贫、产业扶贫、电商扶贫等多样脱贫攻坚路径,破解了区域性难题,陇南也成为脱贫攻坚“优等生”。

片区扶贫 不让一个贫困村掉队

水泥路连通每家每户,村子里小桥流水亭台,新修的村舍错落有致……走进位于大山深处的甘肃省陇南市礼县罗坝镇郭家村,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不禁让人眼前一亮。

虽然郭家村仍是未脱贫村,但是和土路、土房“牲畜满村跑、家禽满院转、垃圾靠风刮、粪便靠风化”的过去相比,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郭家村所属的罗坝镇,正属于陇南划分的25个特困片区中的崖城片区。

而这一切变化都得益于当地以片区扶贫,集中力量补齐特困村基础设施短板的措施。

为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发展短板,陇南市把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集中、扶贫工作难度最大的地区划分为25个特困片区,整合项目资金,倾斜帮扶力量,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分步骤、有计划地进行特困片区攻坚。

“现在基础设施的短板已经补齐了,我们的精力转向了产业发展!”罗坝村党委书记宫勤学说,经过4年的努力追赶,郭家村水、房、路的短板已经基本补齐,他们正在根据当地群众养牛的传统,走合作社带贫的路,让群众发展养牛产业脱贫致富。

近年来,陇南市通过片区扶贫,完成10万多户农村危房改造。通过“拆危治乱”行动整治无人居住危旧房、废弃圈舍、残垣断壁等影响村容村貌问题,解决供水盲点问题、以每年3000公里的速度修建、硬化乡村公路,统筹补齐贫困乡村基础设施短板,使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

也正是这种以村为单位,整片整区推进的片区扶贫,不仅避免了过去的碎片化建设问题,节省了财力、人力,让贫困村基础设施得以完善。

产业扶贫 让贫困群体成增收“优等生”

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油橄榄基地,两水镇杜家沟村村民杜海珍正在给橄榄树施肥。

“要在树冠外围投影下来的位置施肥,这样有利于细根对养分的吸收。”从只会种植传统农作物到油橄榄的种植,杜海珍不但已经掌握了种植技术,还可以到油橄榄示范园区打工赚钱,一天收入80元。

“政府给我们提供橄榄苗木,还提供技术培训指导,采收的鲜果还专门有企业来收购。”杜海珍说。

“油橄榄生长在坡地荒山,亩产收入达到3000元。”陇南市武都区大湾沟油橄榄示范园区负责人赵海云告诉记者,近年来,基地加强示范引领,鼓励能人大户和企业承包、租赁、拍买集体荒山、荒坡、荒滩,鼓励农民流转土地、集中经营,大面积栽植油橄榄,实现了适生区全覆盖。基地油橄榄种植面积从2011年的18万亩,扩大到了48万亩,受益农户4.5万户21万多人。

而武都区只是陇南发展油橄榄产业助农增收的一个缩影。

油橄榄是陇南的“独一份”产业。陇南市依托气候温润、物产丰富的优势,把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内生动力的富民工程来抓,大力发展油橄榄、核桃、花椒、苹果四棵“摇钱树”、中药材、食用菌、苗木、茶叶四个“特别特”以及牛、猪、鸡、中峰四个“特色养”,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思路,创新机制,强化措施,努力拓宽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渠道。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陇南市油橄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60余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60%,总产值16亿元,适宜区群众人均增收2200元,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命名为“国家油橄榄示范基地”。

目前,陇南全市特色产业面积稳定在1000亩以上,年产农特产品370万吨、产值180亿元,特色产业对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贡献达3200元,占可支配收入的41.7%,特色产业已成为贫困群众增收的“铁杆庄稼”。

电商扶贫 催生脱贫攻坚“学霸”

在宕昌县哈达铺镇药乡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上罗村村民杨孔强正在修整黄芪图片,准备上传到天猫店铺。

哈达铺镇药乡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由29个村办合作社会员发起成立,带动贫困户903户3794人,贫困群众人均增收1100元。

“我们从去年5月底上线运营以来,销售额达到了191万元,销往北京、广州、上海等地。”线上店铺销售运营负责人扈鹏泰告诉记者,因为本地生产的药材品质好,广受欢迎。

在陇南各乡村行走,总有一个个网点吸引人的目光。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产品的销售带来严重影响,陇南利用1.4万多家网店进行销售,有效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题。

陇南资源丰富,但因山大沟深,信息闭塞,导致大量优质产品“藏在深山人未识”。

自2013年,当地发展农产品电商以来,陇南主动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以推动农产品网络销售、助农增收为出发点,以电商平台、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营销为手段,探索形成了“政府先托后扶再监管、企业市场运作、群众广泛参与、协会服务联动、微媒矩阵营销”的陇南电商模式,建立了陇南农特产品与外界市场对接的“电商”快捷通道,贫困村“一村一店”建设,更是让陇南的“绿宝贝”走出了大山。

目前,陇南全市网店达到1.4万多家,累计实现销售额140多亿元,带动就业人数超过22万人。电商成了陇南连接世界的最好桥梁,也成为贫困户脱贫的最好帮手。(经济日报记者 赵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