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的孩子,請加倍愛惜

內向的孩子,請加倍愛惜

《麥田裡的守望者》為世界貢獻了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

很不幸,我們的周圍仍然有很多人對內向氣質充滿偏見和焦慮。這無疑會給內向小孩與他們的父母造成困擾和壓力。很想擁抱所有擁有內向孩子的媽媽,在一個充滿社交焦慮的社會中,她們需要更多的勇氣和智慧去認識和保護孩子獨有的潛力。

和孩子一起工作,讓我有機會見到各種各樣的孩子,內向的小孩尤其留給我深刻影響。他們的“高冷”常常讓還未深交的大人倍感挫折,因此得出一些淺薄的判定,或者放棄許多更好交流的機會。但我認為這並不是一件不需要大人承擔責任的事情。

內向的孩子,請加倍愛惜

不要小瞧任何一個內向小孩

我還記得第一次做實習訓練師時認識的兩個孩子。我的工作是帶著孩子們去教室上課。一個是男孩,叫浩浩,一個是女孩,叫萌萌。女孩萌萌衣著整潔乾淨,剪了一個可愛的童花頭。我笑眯眯地看著她,上前拉她的手,迅速地想和她打成一片。她卻一動不動,眼睛裡充滿警惕。我跟她說話,她不回應,只是默默地脫掉鞋子,站在旁邊等著我們。男孩浩浩則充滿了活力,他用笑容迎接我,雖是第一次見面卻可以和我手拉手有說有笑,大大安慰了我受挫的心。我一邊和浩浩拉著手上樓梯,一邊看看萌萌,心裡想:“還是浩浩這樣的孩子可愛聰明啊!”(請原諒我當時對內向孩子的偏見。)

這偏見很快就讓我發現自己是多麼可笑。在上課的過程中,我發現安靜的萌萌非常清楚訓練師的意圖,她很善於傾聽,在行動之前會認真而謹慎地判斷,在兩個孩子中,她總是第一個搞清楚規則和意圖的,而活潑的浩浩則有些坐不住,還沒等訓練師說完就開始自說自話,缺少對環境氣氛的敏感性。陪他們越久,我就越多發現自己對孩子的無知。下課後我帶他們去穿鞋,浩浩的鞋子被扔得左一隻右一隻,他撿起來就往腳上套,一邊穿一邊和我聊剛才的新發現,全然沒發現左腳套上了右腳的鞋;萌萌則一如既往得內斂,她的鞋擺放得整整齊齊,不慌不忙拿著鞋坐在一旁的凳子上認真套上,並且還把鞋帶整理得漂漂亮亮。安撫好浩浩後,我走到萌萌身邊,蹲下來對她說:“你做事情很認真,我都看在眼裡。可能我們還不是很熟悉,但我願意和你做朋友。”萌萌笑了,眼睛裡閃爍著笑意,點點頭就奔向自己的父母。那抹淺笑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後來萌萌的媽媽和我聊天,說到孩子的內向,我把我的發現與她分享,她竟然哽咽了,彷彿遇到知音一樣拉著我的手說:“孩子很內向,每次帶她去遊樂場玩,她總是站在場外,要推很久才肯進去。其他孩子玩得熱火朝天的,她卻很茫然。其他家長問我,是不是孩子在家也這樣?好像我的孩子有什麼問題。有些家長還會對我感嘆,哎呀,你家孩子好乖,不像我們家太皮,什麼都不怕。這些話讓我聽得不是滋味。我是不是在教育方面做錯了什麼,為什麼我沒有一個開朗活潑的孩子?其實萌萌在家也很快樂的,可不明白為什麼出門就變成另一個樣子?”感受著她的焦慮,我覺得自己對萌萌最初的判斷實在是魯莽又殘酷,這對於孩子來說是多麼不公平,而對孩子的父母來說又是多大的壓力!

內向的孩子,請加倍愛惜

相對於活潑的外向人,他們只是另一群正常人

如果你也曾經被偏見洗腦,不如看看心理與腦科學研究的成果。事實上,心理研究者只是把內、外向看作氣質類型分類中的一種。無論是內向還是外向都是正常的氣質類型,僅僅說明兩種類型的人對相同情況反應不同。造成這種不同的原因被歸結於兩種人的大腦生理結構天生就存在差異。

《美國精神病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Psychiatry)曾經報告過使用正電子發射X光斷層掃描(PET)來研究內向/外向的大腦機能。研究結果發現,內向的人比外向的人有較多的血液流向大腦,說明他們對環境會更敏感;內向的人的血流通路錯綜複雜且比較長,並且集中於內在的思想和情感,比如回憶、問題解決和計劃等有關。而外向的人更容易關注外部信息,集中於可見的、可聽的、可觸摸的、可品嚐的感覺。

從這個信息中你可以想見,外向還是內向,無論哪一種,皆是了不起的恩賜:他們有各自擅長的事情。

此外,內向和外向人的大腦分泌的神經遞質也是不一樣的,這讓他們在想和做上的感受由此發生了極大的差別。外向的人所使用的神經傳導通路受多巴胺的刺激,他們不僅對多巴胺不那麼敏感,而且還需要很多多巴胺。外向的人越活躍,有地方去、有朋友一起玩時,就會產生越多快樂感,多巴胺也隨之增多。可是,這種情況不適合內向的人。太多的多巴胺會讓內向的人不舒服,他們較佔優勢的神經傳導通路上使用的是另一種神經遞質——乙酰膽鹼。這種神經遞質主要是影響人們維持平靜、活潑的情感,利用長時記憶、發動有意動作等。內向的人因為天生的神經特點,需要的多巴胺最好是不多不少的,乙酰膽鹼也剛剛好的水平,因為這樣才會讓他們感到平靜,沒有壓抑沒有焦慮,令人舒坦。

內向的孩子,請加倍愛惜


理解內向小孩,消除那些因內向而生的壓力

我傾向於認為這一類研究最大的價值,就是幫助我們去了解不同類型的人。原來那些“高冷”和“退縮”,只不過是內向孩子獨特的保護自己的方式。神經系統的敏感性讓他們容易在群體活動中疲勞。這種保護就是天賦恩賜,可以讓他們有更多精力去完成其他重要的事情,去平衡外部世界和內在的感受。我們這些大人不能再因為誤解而隨便下斷語,並以為這不需要承擔什麼責任——內向和外向,本就是兩種不一樣的氣質,若進行優劣對比,實在是對雙方都不公平。

可為什麼我們會對內向的孩子有如此一致的偏見?在一個對人脈焦慮的社會中,內向因為誤讀而變成了一個可怕的標籤,一個需要立即著手改造的個性——事實上,這份焦慮也讓許多內向的孩子不僅在成長中沒有發揮出氣質優勢,相反還無法悅納自己的個性。事實上,社交併不只屬於外向者,在對友愛、歸屬、關係的追求上,內向者擁有自己的優勢。請你認真尋找一下,一定會發現身邊有許多內向型人在這個社會上生存得很好,獲得成功與幸福。他們往往擁有專注力,做事情認真,善於自省,有責任感、創造力、分析能力,而且還刻苦聰明。在社交方面,尤其是一對一的社交中,他們表現得很可愛:和他們聊天你會覺得舒服,因為他們不太搶話頭,願意聽你說。如果有緣分成為朋友,你會發現,和他們之間的感情往往親密、長久而且深刻。

很不幸,我們的周圍仍然有很多人對內向氣質充滿偏見和焦慮。這無疑會給內向型孩子與他們的父母們造成困擾和壓力。很想擁抱所有擁有內向孩子的媽媽,在一個充滿內向焦慮的社會中,她們需要更多的勇氣和智慧去認識和保護孩子獨有的潛力。

內向的孩子,請加倍愛惜

Tips3句話減少內向焦慮

當孩子在人群中顯得不太合群,而你確定這是因為他屬於內向型氣質的話,下面3句話可以幫助你用自信的方式去應對外界壓力和你內在的焦慮:

1.“孩子在觀察,他需要更多的時間。”

2.“孩子有自己的節奏,讓他慢慢來。”

3.“沒關係的,他搞得定。”

內向的孩子,請加倍愛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