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

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

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王安石,曾巩是抚州人,临川文学的代表。今天小编与大家讲一讲曾巩。

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宋南丰(今抚州市南丰县)人。杰出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非常强,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12岁试作六论,一挥而就,言简意赅。18岁时,赴京赶考,与随父在京的王安石相识,并结成挚友。20岁入太学,上书欧阳修并献《时务策》。欧阳修见其文笔独特,非常赏识。自此名闻天下,但因其擅长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故屡试不第。庆历七年(1047),其父去世,其身为长子,只好辍学回归故里,尽心侍奉继母。直至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主持会试,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命题。曾巩才与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进士第。

嘉祐四年(1059),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五年,由欧阳修举荐到京师当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理校出《战国策》、《说苑》、《新序》、《梁书》、《陈书》、《唐令》、《李太白集》、《鲍溶诗集》和《列女传》等大量古籍,并撰写了大量序文。

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熙宁五年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等知州。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他根据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实施。致力于平反冤狱、维护治安、打击豪强、救灾防疫、疏河架桥、设置驿馆、修缮城池、兴办学校、削减公文、整顿吏治、废除苛捐杂税,深受群众拥戴。

元丰三年(1080),改任沧州(今河北)知州,途经京城开封时,宋神宗召见。宋神宗对其“节约为理财之要”的建议大为赞赏,留任为三班院勾判,随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次年,病逝于江宁府(今南京)。葬于南丰源头崇觉寺右。南宋理宗时追谥为“文定”,人称南丰先生。

曾巩一生用功读书,家里藏书二万余卷,他一一加以校勘,至老不倦。又收集古今篆刻,编为《金石录》500余卷。所著文集《元丰类稿》50卷现存于世,另有《续稿》40卷、《外集》10卷宋后亡佚。

曾巩是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在古文理论方面主张先道后文,文道结合。其文风则源于六经又集司马迁、韩愈两家之长,平实质朴,温厚典雅,为时人及后辈所师范。王安石说:“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苏轼认为“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苏辙则用“儒术远追齐稷下,文词近比汉京西”来概括曾巩的学术成就。朱熹也推崇他“予读曾氏书,未尝不掩卷废书而叹,何世之知公浅也。”其诗文曾被选译成英文,在国外发行。

曾巩还十分重视兴教劝学,培养人才,在抚州居所侧建有“兴鲁书院”,并亲自定学规、执教席,推动抚州学风。在南丰“子固公园”,有曾巩幼时读书处──读书岩、曾文定公祠、仰风亭、思贤堂,县博物馆亦建在其内。南昌市有一条子固路,也是后人为纪念这位先贤而命名的。

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