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间道》:黑帮片和正邪对抗的外表下,是哲学与人性的思考

最近,在头条的放映厅找到了很多熟悉的电影,再一次翻看《无间道》的时候,有些感慨,十多年前只觉得这部片子很好,看完后思绪万千,但是又不能详细的描述出来,再次看完有一些小小的感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无间道》:黑帮片和正邪对抗的外表下,是哲学与人性的思考

《无间道》这部被香港影评界称做“拯救了新世纪香港电影市场”的作品,堪称香港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自播映以来,一度拿奖拿到手软,是一部兼具了思想性、艺术性以及商业性等多重诉求为一体的电影。


《无间道》:黑帮片和正邪对抗的外表下,是哲学与人性的思考

熟悉香港电影的朋友应该知道,警匪、枪战、黑社会这三大主题是香港电影的主要类型影片。早期的香港黑帮电影表现善恶对立、黑白对抗,讲述有消费性的故事是其主要特点。到80年代,一批在商业元素包裹下兼注重刻画人性的影片出现,如吴宇森的悲剧英雄系列等。很显然,从大的类型来说,《无间道》自然属于此类影片。但是,它又是一部非常独特的影片,既有商业故事,又注重表现深刻的人性挣扎,深入思考人生和命运的主题,在黑帮片和“正义与邪恶”的外表下,其内里充满了哲学意味与人性思考。今天就聊聊《无间道》到底了什么?有带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思考?

《无间道》:黑帮片和正邪对抗的外表下,是哲学与人性的思考

一、将目光聚焦在一警一匪在身份认同困境里的苦苦挣扎,身份错位、自我迷失、渴望回归、悲剧命运,让我们看到了两个活生生的人和血淋漓的人性

一般来说,善恶对立是香港黑帮片惯常的思维模式,也是这种类型影片展开叙述和结构故事的关键所在。但这部影片开头就安排了对韩琛犯罪集团的抓捕行动,这惯常的情节高潮一般都安排在影片最后,顺势揭出谜底,结束故事。而为了保持影片情节张力,双方的这种欺骗与反欺骗常常被安排为潜在的斗法过程。创作者运用巧妙的隐藏和恰当的暴露来制造看点。而在这部影片中,冲突戏被提前,还有,双方的卧底一开始就是显露的,传统悬念亦被舍斥。这表明,影片并不以此为看点。

《无间道》:黑帮片和正邪对抗的外表下,是哲学与人性的思考

那么,题材表现的重点何在呢?原来,在剔除完全注重故事情节因素的传统做法后,影片题材已经发生了巧妙变化。影片前面安排的这次情节高潮表明,其重心已经由警匪对抗的故事巧妙地转化为警匪双方内部的人性挣扎——双方调查自己队伍中的内鬼,由此深入刻画人物。

《无间道》:黑帮片和正邪对抗的外表下,是哲学与人性的思考

影片主要刻画了两个人物,陈永仁和刘建明,表现他们身份错位、自我丧失的无奈,表现了他们希望回归正常人的身份和生活的愿望和共同的悲剧命运。陈永仁本来是警校的优秀学员,但恰恰因为他的优秀,他幸运而又不幸地被派作卧底,从此走上了一条艰难的不归路。原本说好是三年期限,但如今已经快十年了。年限的不断延长,既说明了卧底生活的艰难和危险,又反衬了他的痛苦;既隐含了他工作出色,又说明了他愈是做得好愈是无法摆脱苦境的悖论和无奈。为了成为出色的卧底,他不得不干那些合乎”他身份的事,以博取信任。但是身为警察的自觉和为人的良知又使他强烈地自我谴责,他处于极度的心理折磨之中。

《无间道》:黑帮片和正邪对抗的外表下,是哲学与人性的思考

刘建明没有陈永仁那么多的磨难,他似乎一切都挺好,物质丰裕,地位牢固,精神自得。殊不知,他的虚伪和做作已经被身边最亲密的人观察得一清二楚。她称他有二十八种性格,很可怕。如果说陈永仁面临的是忍受,那么刘建明面临的则是选择。

《无间道》:黑帮片和正邪对抗的外表下,是哲学与人性的思考

陈永仁无法找回自己的身份,不得不压抑自己的痛苦。那么,刘建明则是在如履薄冰的幸福边缘迷失,在即将爆发的火山口流连忘返。同时,影片还表现了他们希望回归正常人的身份和生活的愿望。苦难中的陈永仁是这样,幸运之中的刘建明同样是。女友觉得他“很可怕”、”挺可怜”、特别是他在除掉黄警司之后,原以为韩琛会更加赏识他,结果却发现韩琛在利用他,背着他甚至甩开他在做事,他于是彻底幻灭了,转而寻找陈永仁合作,就是希望回归的标志。

《无间道》:黑帮片和正邪对抗的外表下,是哲学与人性的思考

陈永仁既是一个好人,又是一个英雄,但他离幸运就是稍差一分,他的悲剧命运令人同情。刘建明开始是一个替犯罪组织卖命的人,但在最后,他请求陈永仁给他一个机会,他的忏悔是真诚的,但他觉悟之时已经晚了。


《无间道》:黑帮片和正邪对抗的外表下,是哲学与人性的思考

二、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态度下,我们看到了人物在具体环境下的真实行为和心理,我们看到了人性相通的一面

影片刻画的这两个主要人物,从价值观来说,他们分明代表着正价值和负价值。传统警匪片不但表现他们社会角色的对立,而且更要强调他们性格的冲突和人格的强烈对比。但在《无间道》中,影片恰恰突出写他们人性和人格中相同的一面。影片开头就表现了他们的人性相通。

序幕中,刚刚被派到警队训练的刘建明望着陈永仁被赶出警队大门的背影,心里说:“我想跟他换。”刘建明到音响店挑选设备,偶遇陈永仁,两个人沟通顺利,感受相同。影片开头的这两个画面和细节都是隐喻性的,为整个影片刻画人物打下了基调。

《无间道》:黑帮片和正邪对抗的外表下,是哲学与人性的思考

陈永仁和刘建明人性的共同点表现在很多方面。从工作能力来说,他们都是出类拔萃的。从个人品德来说,影片更表现了他们普通人性的一面。作为人。在普通生活中,他们原来是如此的接近和友好。刘建明对待MARY,和陈永仁对待心理医生的态度多么相似。MARY能够观察到刘建明的心理隐衷,指出他的伪装和可怕,我们可以逆向理解为是因为刘建明对待自己亲爱的不设防造成的。同样,陈永仁也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医生,他竟然连自己是警察这样天大的秘密都告诉了她。在传统警匪片中,反面人物像刘建明之类人极容易被概念性地丑化,而与此同时,像陈永仁这样的英雄则会被概念性地拔高和纯化。

《无间道》:黑帮片和正邪对抗的外表下,是哲学与人性的思考

而在这部影片中,它既没有刻意拔高正面人物,也没有有意贬斥反面人物,它注重表现了人物在具体环境下的真实行为和心理。通过影片对陈永仁和刘建明两个人物塑造手法的分析,可以透析出创作者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态度。这种创作心态,是决定这部影片取得深层突破的内在原因。创作者在对待他所塑造的人物时,不是以一种价值判断为预前提,将所有的人物进行好坏分类,然后做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的判定,而是采取了客观的中立态度,以一种自然主义的客观性和现实主义的典型性来表现人物。

也正是因为如此,影片中人物的性格表现和影片故事的情节发展动力都是人性的表现和流露。

《无间道》:黑帮片和正邪对抗的外表下,是哲学与人性的思考

诚如刘建明说的,他在被派做卧底时是没有选择的。陈永仁也是这样。在影片序幕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因成绩优异被派卧底。陈永仁做卧底尽管非常称职,但过程却是非常痛苦的。他打人被抓,影片不是故意暴露他的缺点,而是通过这样的细节真实地表现他的无奈。

《无间道》:黑帮片和正邪对抗的外表下,是哲学与人性的思考

他在心理医生面前流露自己的秘密,并不是他没有自我保护意识,而是他寻求心理解脱的努力。陈永仁的可贵和伟大恰恰是他的真实,如痛苦、心理变态、激动和矛盾,是他在如此艰难的工作处境和生活处境中依然坚持住的执着和坚忍。

《无间道》:黑帮片和正邪对抗的外表下,是哲学与人性的思考

和陈永仁相比,影片表现刘建明的人性的角度又自是不同。如果说陈永仁每天都想着恢复自己的身份的话,刘建明则是在一个过程中才逐渐有了要求恢复身份错位的人性自觉意识的。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人起了关键作用,一个是女友MARY,一个是韩琛。影片中,MARY用自己写作的小说中的主人公来隐喻刘建明,第一次,她说那个每天都跟自己做戏的人已经失去自我了,很可怕。第二次。刘建明高升了,他却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公开地要清除自己的竞争对手。MARY说他很可怜。MARY的话是针对他正在进行的行为而言的。第三次,MARY知道了刘建明的真实身份。她痛苦地哭了。她说她写不下去,隐喻了她对刘建明的失望。从刘建明人性觉醒的过程来说,MARY是她的引导者和拯救者。另一个人物韩琛也是刘建明人性觉醒过程中的必要条件。尤其是韩琛对他的轻视和背叛,是促成刘建明善恶转变的重要因素。


《无间道》:黑帮片和正邪对抗的外表下,是哲学与人性的思考

三、“无间”属于佛经,“人生为苦”属于众生生

《无间道》 是一部充满哲学意味与宗教思考的电影,无论是影片开篇的佛像浮雕呈现、还是片尾引用《涅槃经》中关于“无间”的解说,都为影片营造出一袭神秘的佛教意蕴:“无间即受苦没有间断的人间地狱,受苦无间,命之愈长,苦之愈深”,影片徒增一层痛苦阴影

。mary与李心儿扮演的是救赎的角色,mary想把小说中主人公救赎出来, 却不知道怎么书写结局;李心儿试图消除陈永仁的痛苦与焦虑,最终也只是暂时缓解其头痛的症状, 救赎失败似乎在表达着兵与贼生存的困境与失败,在人生为苦的主题意蕴映衬下显得更加悲剧伤感。

《无间道》:黑帮片和正邪对抗的外表下,是哲学与人性的思考

前面提到,影片在表现警匪双方人物时,重点不是突出他们的差别或对立,而是强调他们人性共同的地方,即身份错位、命运无常带给人的巨大痛苦和无法摆脱的无奈。陈永仁为打击黑社会势力做出了自己的牺牲。影片从头至尾突出的是他的精神压抑、心理痛苦和人生不幸。如果说赋予刘建明以一个善恶终于有报的结局,正好符合了我们传统的心理期待.那,将一个道德意义上的好人也表现得如此凄苦,又是什么意图呢?

《无间道》:黑帮片和正邪对抗的外表下,是哲学与人性的思考

单独分析陈永仁这个人物,确实很难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分析他的对立面——刘建明来问答这个问题。影片序幕中年轻的刘建明说自己想跟被开除的陈永仁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伏笔。到影片最后,他请求陈永仁给他一个机会,他现在想选择做好人。这样贯穿整个影片的线索就是他从无可选择到最后艰难地做出选择的过程。那么是什么促使他必须要做出决定呢?从情节来看,是韩琛的背叛造成的。

《无间道》:黑帮片和正邪对抗的外表下,是哲学与人性的思考

从个人感情来说,则是他不愿失去自己的精神寄托和感情依赖,尤其是MARY的爱。从个人深层原因分析。刘建明这个人在个人品性上并不是坏人,他之所以成为黑社会的卧底,不是他个人品格的缺陷。而是命运的安排和无奈。

《无间道》:黑帮片和正邪对抗的外表下,是哲学与人性的思考

不管是陈永仁也好,刘建明也好。他们始终无法摆脱自己的无间命运。陈永仁一直在默默履行自己的职责,这是一种精神和思想的境界。但是,他却在纠出了内鬼的胜利时刻,牺牲在黎明之前最后一丝阴暗里。刘建明的善恶转变和忏悔,影片同样给了他这样一个结局。到他决心做出选择,真心忏悔的时候,他却已经因自己的罪行不得不受到法律的追究了。陈永仁的回归和刘建明的忏悔最终在命运的驱使下成为泡影。

《无间道》:黑帮片和正邪对抗的外表下,是哲学与人性的思考

从抽象意义来分析,《无间道》不仅是为卧底的陈永仁和刘建明作了人生和命运的真实写照,而且是人类生活和命运的隐喻,影片中的众多人物的命运是这种隐喻的具体展开。影片人物众多,但几乎无人能够摆脱无间命运的捉弄和苦难。比如黄警司,还有那个伪装得很好的阿强,以及大B等等,都是无间命运里的悲剧性人物。总的来说,《无间道》是一种生命状态的隐喻。

《无间道》:黑帮片和正邪对抗的外表下,是哲学与人性的思考


写在最后

回过头再看这两个人:

刘建明,富有正义感、一心想做好人、却求之不得;陈永仁,本为好人、却因为卧底身份身为好人却时时为孽。

正如佛家所言:“受身无间者永生不死, 长寿乃无间地狱中之大劫。 ”贼兵二人毕生苛求却不可得,正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客观事物,空即事物的外观:淫欲、食欲、身体、物质等东西。 贼兵热衷的警察身份仿佛是灵魂的信码载体、个体灵魂救赎的标志; 黑帮大哥身份的韩琛敛财无度终丧命于自己手下人之手,正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警局另一位卧底执迷于权势地位反被同僚开枪毙命......个体的执迷与迷茫,锲而不舍的追逐自我的“色”征象,却陷入痛苦的迷失,死亡的命运。 在这条“无间”之路上徒劳地奔命,虽有偶尔的满足喘息,却依然无法逃脱内心痛苦地挣扎。

如何摆脱“无间”之苦呢?

放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