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明年何处看,月是我的故乡情

明月明年何处看,月是我的故乡情

胡适说,徐志摩把自己的心境比喻为“是一个曾经有单纯信仰的流入怀疑的颓废”。

他追求真实、自由、唯美,他笔下的文章富有生趣和真情,他用生命执迷于理想和梦。

《印度洋上的秋思》,是他在1922年12月29日刊登的一篇散文。

我小的时候,每于中秋夜,呆坐在漏窗外等看“月华”,若天上有云雾缭绕,我就替“亮晶晶的月亮”担忧,若然见了鱼鳞似的云彩,我的小心就欣然怡悦,默祷着月儿快些开花,因为我常听人说只要有“瓦楞”云,就有月华。

徐志摩客走他乡,却未曾忘记对故乡、对孩童、对爱人纯洁的思忆。

他用浓浓的情愫和秋日温撒的月光,在内心刻画着秋魂的色彩,他赋予秋的生息,月的温情,人的欲念,将三者融为一体,表达了对乡土的思念。

一个失望的诗人,坐在河边一块石头上,满面写着由于的深情,他爱人的情影,在他胸中像河水似的流动,他又不能在失望的渣滓里榨出些微甘液,他张开双手,仰着头,让大慈大悲的月光,那时正在过来了,洗沐他泪腺显肿的眼眶,他似乎感觉到清沁的安慰,立即摸出一管笔,在白衣襟上写道:“月光,你是失望儿的乳娘!”

当他饱受儿女情长的摧残,深陷对爱人情结的奢望时,他的深情凝固在秋日上的一抹白月光中。

明月明年何处看,月是我的故乡情

每一个人诗人都充满着多愁善感的情怀,他们游丝于超自然的清醒,流连于眉眼间数不尽的凄苦愁楚,将所见、所闻、所想、所知一同汇集在笔尖,在沙沙作响的稿纸上铺满了内心蓄意已久的伤情。

月色是秋思的源泉,岂止,直是悲哀幽骚悱怨沉郁的象征。

月,似镰刀,似玉盘、似少女拧紧的眉间,它时而明亮、时而朦胧,但它终归在四季中最有凉意的秋季中,浸染到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凄美,化成一个“愁”字。

贾平凹,二十世纪八十几年代写了一篇散文《月迹》。

贾平凹用月亮的轨迹勾画出它的美学和灵感,用自然物体的铺垫表达了了月亮的柔美和纯粹,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

文中奶奶朴素的语言和孩子天真烂漫的疑问暗示着人生最平凡的世界就是保持一个美好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意念。

明月明年何处看,月是我的故乡情

贾平凹没有像古今中外的名人把秋月写的悲凉和空荡,而是选择另一个角度诠释月亮的完美和缺陷都需要我们采撷一颗纯洁善良的心去发掘自然中空灵的意境和未来锤炼后的沉思。

月亮充满着神奇的力量,你若拥有,它便在你的内心生根发芽,引领你走向富有活力和充盈的生活。

舒婷的诗歌《中秋夜》。

不知有“花朝月夕”,只因年来风雨见多,当激情招来十级风暴,心,不知道在哪里漂泊。

二十四岁的少女,怀揣着梦想,即使天地间布满荆棘和坎坷,即使美梦只能在月中徘徊,即使坚韧也要遭遇十几地震,即使中秋之际也被蒙上困惑与迷茫,但是舒婷的傲娇战胜了内心的苍白,渴望家庭的回归,渴望爱情的臂膀,却深知弃我的精神。

明月明年何处看,月是我的故乡情

人在月光里容易梦游,渴望得到也懂得温柔,要使血不这样奔流,凭二十四岁的骄傲显然不够,要有坚实的肩膀,能考上疲惫的头,需要有一双手,来支持最沉重的时刻。

舒婷对爱情的期盼,对爱情的向往没有因为困境而选择逃避,她寻求心灵的慰藉却不曾有个对的人出现,漂泊在外八年,深处凹凸不平的社会,遭遇水深火热的抨击,但她就像寒风中傲骨的梅花,像深海中绽放的珊瑚,像空山中的一池清泉,像寺庙中的一口醒钟,像举世无双的古琴,她的独特穿行在风雨中,横跨于天际间。

而她更像苍海中的一轮明月,象征着柔美,代表着高不可攀,暗送着秋波里的坚强。

圆魂(中秋月)与诗人如梦如令。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中秋月》

苏轼眼中的月,无痕、无为,愉悦着万物亦损毁着万物,忽喜忽悲参半左右,道出了人间的沧桑和无奈。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鱼蟾清冷桂花孤。

宋.晏殊

秋月,俯视着大地,它的优雅牵线了一对对的恋人,它的柔软焕发了人间的温情。

明月明年何处看,月是我的故乡情

它的神秘莫测让我们始终望而却步,但我们却永远被它陪伴。

也许月宫中的清冷和孤寂才会彰显着月儿的高贵与沉静。

也许嫦娥和玉兔的凄美故事跌碎了我们内心的脆弱。

但是我们肉眼欣赏到的月,甘之如饴的被它吹像落叶和新芽的篇章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