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最重要的是懂分寸,知進退

我們的人生其實是一條不規律的拋物線,預示著我們的一生會經歷起起伏伏,坎坎坷坷。這就是命,該遇到的劫難一樣不會少,該遇到的幸福也一樣不會少,它們就在人生的明天翹首期盼等著你。

做人最重要的是懂分寸,知進退

俗話說一命二運三風水,命是註定的,不可改變的,但是運是可以改的。怎麼改運?去算命嗎?不,你需要懂得一種人生知進退的智慧,什麼的時候該進,什麼時候該退,這都是有講究的,所謂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就是這個道理,人在不同的階段要懂分寸,知進退。該進不進,貽誤時機,該退不退,鎩羽而歸。人生本來就是一個戰場,只有懂得進退才能面對著命運的捉弄。古人言:“夫乾坤覆載,以人為貴,立身處世,以禮儀為本。”懂得進退得宜,出入有序,是做人處事的基本條件。
  為人處世,需要懂得一種人生知進退的智慧,從前有兩個人在懸崖邊上的獨木橋中間相遇,一人揹著柴火,一個人挑著擔子。背柴火的認為挑著擔子應該退步,挑著擔子的認為背柴火的應該後退,於是兩人就在獨木橋上耗著時間,從早上耗到中午,從中午熬到晚上,結果兩人終於都挺不住了,差點掉下懸崖。 人生明明都是想向前,沒人想後退,因為很多人認為後退就意味著失敗,意味著吃虧,所以據理力爭。王陽明曾說:“一起一伏,一進一退,自是功夫節次。”

做人最重要的是懂分寸,知進退

人生如棋,棋到中盤,往往殺得難解難分,你進我退,變化多端。 此時,決勝的關鍵便在於這“一進一退”的功夫了。 從前有兩個人在懸崖邊上的獨木橋中間相遇,一人揹著柴火,一個人挑著擔子。背柴火的認為挑著擔子應該退步,挑著擔子的認為背柴火的應該後退,於是兩人就在獨木橋上耗著時間,從早上耗到中午,從中午熬到晚上,結果兩人終於都挺不住了,差點掉下懸崖。 人生明明都是想向前,沒人想後退,因為很多人認為後退就意味著失敗,意味著吃虧,所以據理力爭。

人們常說,做人要知進退。無疑,張孟談就是一位知進退的通達智者。 他兩進兩退,蘊藏著巨大的人生智慧。 為避免功高蓋主而導致的悲劇,他果斷選擇了退出。 為知遇之恩、國家之義,他又能主動出山解圍。 進則功成名就,退則得以善終,張孟談不愧為一代奇才。

做人最重要的是懂分寸,知進退

孔子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進退存亡不失其正者,其惟聖人乎!” 人唯有“知進退”,才能有所為。 “知進退”可以讓我們避開不利的時空限制,在有利的時空中謀求發展,最終獲得一個完滿人生。 人生如棋,棋藝高超的人,能在進一步中擴大戰果,也能在退一步中尋求生機。 能做到進退,方是人生大境界。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很多人對自己的能力大小其實是不清楚,經常糊里糊塗的胡來,既不願認真思考,又沒有自知之明,更不能知彼知己,如何在人生的路途上,怎麼做都是錯的,如果碰巧蒙對了,那也是命好,運氣好而已。

做人最重要的是懂分寸,知進退

眾所周知的歷史故事。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為什麼會失敗?最大的原因就在於,他的智囊團都是個自詡聰明的糊塗蛋。比如方孝孺,沒錯,就是那個被誅殺十族的人。方孝孺是個標準的學霸。黃宗羲評價他:明朝群儒之首,人家明代儒家的扛把子。江湖人送外號:小韓愈。方孝孺始終是個道德感爆棚的人,他堅信能靠真愛感動所有人,包括朱元璋。結果他成功了,在朱元璋的暗示下,方孝孺終於以學者身份入幕,成為建文帝幕僚,開始了二十年的風光歷程。不僅如此,方孝孺跟建文帝建立了非常深厚的感情,順帶還感動了朱允炆:帝好讀書,每有疑,即召使講解。年紀輕輕就是帝師了,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方孝孺發現朱允炆對他的叔叔們頗有微詞,於是決定懟一下朱家的藩王們,效仿漢武帝玩一下“削藩”的遊戲。我們知道漢武帝在縱橫家主父偃幫助下施行的“推恩令”,成功的打擊了諸侯。要知道縱橫家玩的其實是謀略,而不是道德,但是儒家幹這事,靠譜嗎?事實證明,方孝孺的確是明朝的群儒之首,但是他一定也是明朝的謀士之末。明朝的時勢,包括朱允炆的命運都隨著方孝孺的推動發生了改變。

做人最重要的是懂分寸,知進退

人貴有自知之明,審時度勢,分寸把握得當,進退有度,才是真正的人生智慧。為人,是一門學問,處事,是一種藝術。分寸之事,似乎蘊於萬物之中。月盈則虧,水滿則溢;不至沸點水不開,行百里者半九十。竭澤而漁則明年無魚,為山九仞卻可能功虧一簣。火候不到或尺度失據,都會引來成效未滿或過猶不及的遺憾。

人生在世,分寸無處不在、無處不有,人際關係需要把握分寸,成就事業需要把握分寸,推進工作需要把握分寸,掌握分寸冒進或是保守,都是不懂分寸,不知進退。須知:做人如尺,至剛易折斷,至柔則無損,懂分寸,知進退,方為處世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