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時課堂”中的青春光芒———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青年學子的戰“疫”故事

來源/人民政協報 2020-04-08期05版

“戰時課堂”中的青春光芒———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青年學子的戰“疫”故事

▲“武漢抗疫期間,這座英雄的城市裡,除了大批醫護人員衝鋒在一線,還有很多群體在各自的崗位上無私奉獻……”自從1月下旬武漢發起疫情防控阻擊戰以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師陳華文在參加學校疫情防控工作中被很多場景所感動,便利用業餘時間啟動了武漢戰“疫”主題鋼筆素描創作。100幅鋼筆素描,生動地展現了武漢戰“疫”期間的100個感人瞬間。 圖為陳華文筆下的志願者。


“火神山”上的“父子兵”

古有花木蘭替父出征保家園,今有大學生與父“同徵”奮戰火神山。

武漢火神山醫院修建期間,工地上熱火朝天的人群中,有一個大學生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叫徐子揚,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材料與化學學院大四學生。在父親收到“10天之內完成火神山醫院建設”的徵調通知後,他便萌生出與父親“同徵”的想法———“萬一有事,我和您互相有個照應……”但那時,他的家裡還有正處於癌症化療期的母親和三歲待照顧的妹妹。將母親和妹妹託付給大伯家後,大年初一,父子倆就從黃岡市黃梅縣出發,“逆行”武漢。

在火神山工地的日子裡,徐子揚跟隨父親的項目組,每天工作近16個小時。從遞工具、搬物資、傳訊息,到協助線路鋪設、網絡監控和安裝門禁系統,雖然很辛苦,但眼看著醫院從平地起高樓,他感覺這一趟不白來。

“我們是抗疫‘鋼鐵俠’”

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有一批特殊的志願者,他們雖有著不同的膚色,卻擁有一樣的“中國心”。

疫情發生後,該校仍有300多名留學生在校。為了更好地控制疫情,學校對國際學生宿舍實行了封閉式管理。然而,這些留學生中有的漢語不太好,有的還不會使用中國的網絡購物平臺……留學生們的日常生活保障,成為一個緊迫的問題。

為配合學校抗疫,保障留學生的生活與安全,來自非洲貝寧的留學生大明主動發起成立了一個志願隊,並給這支隊伍取了一個響亮的名字———“鋼鐵俠”。

“鋼鐵俠”志願服務隊成立後,還細分為訂餐隊、生活用品訂購隊、“我是女生”隊和物資分發等小分隊,協助學校進行封控檢查、管理巡查、搬運物品,向被隔離人員送飯、送物品等工作。學校抗疫醫療物資緊缺時,他們還向自己的祖國發送了捐贈請求。

“武漢是我的第二家鄉!”“我們雖然來自不同的洲,但心在一起……”這是在抗疫行動中,“鋼鐵俠”們對學校、對武漢的“真情告白”。

“榮幸成為新‘108好漢’之一”

疫情發生以來,疫苗的進展一直備受關注。日前,我國研製的重組新冠疫苗獲批正式進入臨床試驗,參與新冠疫苗一期臨床試驗的108名志願者也被網友稱讚為新“108好漢”。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2009級校友周廉卜正是這“108好漢”之一。3月22日,他接受了第55劑重組新型冠狀病毒(2019-COV)疫苗。

作為武漢人,周廉卜看著各地醫護人員不顧生命危險,馳援武漢,就想著要做點什麼。2月初,武漢市洪山區疫情防控志願者招募時他報名了。後來由於工作衝突,他沒有參加到一線志願服務中去,但聯繫方式被記下來了。3月18日晚,周廉卜接到洪山區團委電話,問他是否願意參加新冠疫苗一期臨床試驗,他立刻答應,當即完成網絡報名。

“其實,報完名後我有一點點的害怕,畢竟風險有多大誰也說不準。後來一想,武漢疫情最嚴重的時候,那麼多醫護人員及志願者奮不顧身來馳援武漢,作為武漢本地人,要做點什麼……”周廉卜說。

經過多項檢查後,周廉卜接到了“體檢通過”的通知。去接種疫苗的路上,周廉卜耳機裡一直循環播放著歌曲《當祖國召喚的時候》。“當祖國召喚的時候,挺起胸膛站排頭!”這句歌詞激勵鼓舞著他。“有這樣的一次經歷,不敢說此生無憾,但是應當能夠永存記憶之中了……”接種完疫苗,周廉卜在微信朋友圈寫下這樣的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