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情鳥的傳說

鍾情鳥的傳說

鍾情鳥的傳說


在西雙版納的叢林中,生活著一種美麗的鳥叫做“犀鳥”,它們離雄成對,終生不離,育雌雄鳥如人類產婦般足不出“屋”,飲食起居全由雄鳥操勞。成雙成對的鳥,若其中一隻遇害,另一隻便不思飲食,到處尋找,邊飛邊鳴,其聲如泣如訴,令人心寒。尋侶之鳥哀不思歸,直至氣絕身亡。因此,傣家人都稱犀鳥為鍾情鳥。

據說,很早以前,世間並沒有鍾情的鳥。如今的鳥是由一對鍾情的夫婦所變。這對夫婦,男的叫巖哥,女的叫玉罕。巖是個勇敢的獵人,帶著妻子玉罕在大森林邊建了一棟竹樓,以狩獵為生。玉罕身材苗條,眼睛黑亮,皮膚白嫩,有一張如花似玉的臉。巖哥對玉罕鍾愛無比,柴不讓她找,水不讓她挑,農、食、住諸事都不讓她操勞。玉軍也深深地愛著巖,但凡巖哥在家,總是讓他吃好的、穿好的,把家裡收拾得乾乾治淨、漂漂亮亮。

鍾情鳥的傳說


巖哥由於對妻子過於仲愛,每次外出狩猜都要把玉罕關在樓上,他不回來,決不許妻子下樓外出,唯恐妻子受到意外傷害。玉罕懷有身孕的那一年,巖哥對玉罕更是關懷備至。一天,他要外出狩獵時,為玉罕準備下三天吃的飯菜和飲水,然後釘死門窗,拆掉樓梯,囑咐玉罕說,不論發生什麼事也不能下樓。這天,巖哥走進森林以後,平時鳥雀嘲嗽的森林,卻不聞鳥歌猿啼,他在山上轉了半天,也沒有碰上一隻可以猜捕的禽獸。直到太陽落山以後,巖哥才在返家的途中發現了一頭渾身金光閃耀的金鹿。他立即拈弓搭箭“嗖”地放了一箭,那金鹿“吭”地叫了一聲,拖著被箭矢射傷的後腿,奔進了密林。

鍾情鳥的傳說


此刻,夜幕已經降臨,黑暗已經籠罩了密林,但金鹿身上放射著金光,巖哥仍能看到它奔跑的方向。於是,巖哥又握箭在手,朝著金光閃耀的地方追趕。那一夜,巖哥不知翻過了幾座山,穿過了多少林,他只知朝著金光閃耀的地方奔跑,早已忘記了辨認方向。天亮以後那金光更加耀眼,巖哥覺得他已經快要追上那隻負傷的金鹿了,便加快步伐拼命趕。直到他跑得筋疲力盡地倒在地上時,金光和金鹿才頓然消失。

鍾情鳥的傳說


巖哥躺在地上息了半天,站起身來一看,眼前是一望無際的密林,竟不知自己從何方而來,該從何路而歸,他已在老林中速失了方向。他在密林裡跑呀跑,渴了就捧起山泉解渴,餓了就用野果充機。見鹿不射、見熊不打,一心只想尋路回家。他一直在密林中奔跑了七天七夜,才走出那座茫茫老林,找到了回家的路。當他第八天趕回家來的時候,竹樓上火塘已滅,竹筒中滴水沒有,備下的食物已顆粒不剩,懷有身的玉已得餓得斷了氣息。心愛的妻子死了,巖哥也不想一個人活在世上。他擁抱著妻子的屍體,放火點燃了竹樓。巖哥和玉罕的魂靈,變成了一對長著角質大端的鳥兒,從烈焰騰空而起,飛向山林。由於這對鳥兒是由巖哥和玉罕變化而成,傣家人便叫它為“諾哥罕”(意為巖哥玉罕變成的鳥)。這種“諾哥罕”就是犀鳥的總稱。巖哥和玉罕變成了犀鳥以後,比翼雙飛,形影不離,仍然像生前那樣你恩我愛。但巖哥變成的雄犀鳥,仍然不改過去的舊習。雌犀鳥生蛋育雛之時,它便來泥石,封住雄鳥育雛的樹洞,僅讓維鳥的角質大嘴露在洞外。雄鳥不辭辛勞到處尋找可口的漿果和小動物飼餵雌鳥和幼鳥。夜裡還在洞邊守候,預防不測。直到幼鳥可以飛翔尋食時,雄鳥才啄開洞口,讓妻子帶著兒女離家試飛。因為犀鳥的這種鍾情,人們把它們叫做鍾情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