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荣耀之宋之问

历史如一张画卷,在缓慢的打开!

大唐荣耀之宋之问

今天我们来聊聊宋之问。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

当我写宋之问时,也许你不熟悉,但是有的句子你肯定熟悉,比如其中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以及“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几句,想必更是耳熟能详,对于这几句诗背后所牵涉的故事也听过不少。

在我没有接触《唐诗研究》这本书时,我也不知道这个人,但是当我看到“沈宋”之人时,在了解这个人的生平之时,内心中生出了一阵鄙夷,不屑一顾!我就没有见过这种品行低劣之人,焉能与诗人为伍!

01

我认为诗人的作品没有好坏之分,但是诗人一定有好坏之分!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不趋炎附势,何况是一名诗人。

谈宋之问,就要聊聊他的侄儿刘希夷,一日刘希夷做好一首诗,诗名为《代悲白头翁》其中就有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当时的宋之问是著名的大咖,也是刘希夷的舅舅,想到是亲人,刘希夷就把作好的诗,给宋之问观看,当宋之问读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甚是欢喜,就想据为己有,刘希夷也没多想就回去了,回到家中,刘希夷越想越不对,就跑到宋之问家中要回这幅作品,而宋之问以各种理由赶刘希夷,当刘希夷离开宋之问府邸之时,遂吩咐手下把刘希夷装进麻袋压死,真可谓是“人发杀机,天翻地覆”,遂在《全唐诗》中这首诗的作者,不仅有刘希夷还有宋之问,可惜了他的侄儿,就活了25岁左右!

02

宋之问的父亲,宋令文,富文辞,善工书,有力绝人,被人称为三绝,而宋之问从小好学,继承了父亲的文采。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

大唐荣耀之宋之问

这个时候的朝廷其实已经是武皇后所把持,宋之问为得武皇后欢心,经常写赞扬武皇后的诗,其仕途也得到了提升,不久就升到了尚方监丞之位,管理全国生产,可是,人的的欲望是无法满足的,特别是当他陷入其中时,虚荣,满足感充满了全身,690年武后称帝,这个时候的宋之问,谄媚之心顿起,因其外貌原因进入了奉宸院,也就是武皇的后宫,当时的武皇有两大男宠,就是张易之,张唱宗兄弟,为了能够进入武皇身边,不惜谄媚张氏兄弟,(据说当时的张氏兄弟权势之大,连狄仁杰也不敢得罪他们)就连给他们端盆盂也在所不惜,为了得到像张氏兄弟的宠爱,不惜向武皇献艳诗,可惜因其口疾在武皇的名单中除名。(自作多情,换来自作自受)

03

宋之问其人是一棵墙头草,故为人所不齿,但谁想宋之问的脸皮厚,依旧我行我素,武皇在位时,亲附权臣武三思,张氏兄弟,亲安乐公主,被太平公主所不齿,在景龙705年被(唐中宗)贬泷州,次年秘密逃回洛阳,在逃回期间写下了著名的一首诗:

《渡汉书》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译文: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处安定之所。

而家也许就是宋之问受难之后的唯一藏身之处,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在回到洛阳见友人张伸之、王同皎等人时,不巧偷听张伸之等人在密谋诛杀武三思,宋之问就把听到的话转告武三思,导致了张伸之等人死去,便把宋之问提升到主薄之位,709年,因太平公主进言唐中宗,宋之问下迁越州,世事无常,在经过这些事情之后,宋之问有了一丝告别官场之意,却不想在710年景云年,李隆基与太平公主拥唐睿宗,随即除掉朝廷党羽,武皇旧势,因武三思等人,又被贬钦州,然而生命去日无多,在712年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便把宋之问赐死在桂州。结束了他迷茫,欲望深重的一生!对于他来说,死亡不失为一种解脱。

(当我们怀有才能之时,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

寻找一段历史,在历史中寻找人性的光辉,进入时间的长河下,在历史的镌刻中寻找人生的乐趣,也许这就是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