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過的才叫中秋,現在頂多算是放假

當蘇軾那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響徹千古的時候,我們終於明白——和古人們比起來,他們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是放假。

古時過的才叫中秋,現在頂多算是放假

唐初,中秋節成了國家的一個正式節日。

此後,每逢中秋,無論男女老少、富貴貧窮,每家每戶都相繼設香案、擺祭品、香燭高燃,全家人依次祭月,把酒言歡,圍坐賞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一千年前,一個26歲的年輕人,漂泊在外,在中秋獨自面對一輪圓月,寫下了這四句話。

於是,詩,千古;情,千古;人,亦千古。

他,就是李白。

和大多數嚮往“詩和遠方”的年輕人一樣,李白從老家四川出發,沿著長江大河一路北上,成了一名“北漂”。

李白一生放蕩不羈愛自由,從來不會“為賦新詞強說愁”,更別說正值意氣風發的青年時代。

但是,面對那輪明月,耳畔傳來家家戶戶的歡聲笑語,他是真得有些想家了。

於是他只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將滿腔思鄉之情化作一杯濁酒。

蜀道難,隔著萬水千山,李白有家不能歸的憂傷成了所有遊子內心的難言之痛。

一個人無論在外有多麼風光,家和家人永遠是心中最難以割捨的牽絆。

古時過的才叫中秋,現在頂多算是放假


和李白的瀟灑相比,蘇軾的灑脫不遑多讓。

可是就是這樣一位幾度沉浮,都不曾讓他低眉下腰的硬漢,卻屢次在中秋夜成了一個“傷心人”。

公元1071年,蘇軾被貶杭州,每逢中秋佳節,他都會帶著妻子王潤之泛舟西湖,飲酒賦詩,並且按照當地的習俗,觀賞遊船上的歌舞、特技,參與投擲、射擊等遊戲。

別看他玩得開心,但是等到賞月祭月的時候,他又忍不住惆悵起來: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宦海沉浮,無法和親人團聚,始終是他人生當中最大的遺憾。

唯有一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慰藉著千百年來一個個孤獨思鄉的靈魂。

人圓月圓的中秋,自帶團圓屬性。

古時過的才叫中秋,現在頂多算是放假


到如今,信息發達,交通便捷,但是越來越多的人卻將他鄉變作了故鄉,團圓成了一種奢望,中秋節也漸漸失去了那份每逢佳節倍思親的羈絆。

有家的地方,才叫中秋;有家人的陪伴,才是過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