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孩子实现从“厌恶学习”到“爱上学习”的跨越?

#我的育儿日记#

最近,娃似乎到了叛逆期,比较反感写作业和学习,一让他去学习或写作业,他就好像小狼崽儿被摸了尾巴似的跳起来,大叫到:"我不想写,我不想看,我不想这样,我不想那样......"

每每这个时候,我就知道,一场战争又将爆发,因为我能想像到,自己会忍不住接下来对他说:”你不想这样,不想那样,那你想怎么样呢?这是你做为学生应该做的事情!“

我觉得我理所当然的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没错,我没有说错任何一句话!

但是有时也会被反驳得无言以对,小家伙振振有词的说:“我就是不想写,为什么非要我写,这是我的作业,又不是你的作业。”

接下来的纷乱,我想那些经常辅导孩子学习和写作业的父母们,你们一定懂得的。

我也一直百思不得其解,这是为什么呢?

最近才猛然醒悟到,也许这个问题错并不在孩子。

如何帮助孩子实现从“厌恶学习”到“爱上学习”的跨越?


一、为什么孩子抗拒写作业呢?

有一个词叫“心锚”,所有孩子们的一些看似不可理解的行为,都多少与这个词“心锚”有关。

心锚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制约行为”。

曾经有实验员做过这样一个有名的实验:将大鱼和小鱼同时放进鱼缸中,一开始大鱼会很开心的去吃那些小鱼。不久,实验员在鱼缸中加入一块玻璃,把大鱼和小鱼分开,大鱼能看得见小鱼,但每次想去吃小鱼时却总是被撞疼。经过一段时间,实验员再把鱼缸中的玻璃拿走,这时,大鱼对即使擦肩而过的小鱼也会视若无睹,没有丝毫想吃的欲望。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就是一个心锚效应:大鱼在经过无数的碰撞后,发现吃小鱼=撞疼,经过一段时间形成了条件反射,即使在玻璃收走后,也会继续保持这个条件反射。

同理,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会或多或少的在孩子心间种下各种心锚。

有的是正向的,有的是负向的。

比如,在孩子开始学习或写作业时,家长都会在旁边陪伴,一旦发现孩子写错了,或是写的字不好,就会立刻指出来,甚至还会因此责骂孩子。长此以往,孩子心里就会形成一个负向心锚:写作业=挨骂。

当成形这样一个负向的心锚时,孩子当然不愿意再学习写作业了,因为谁都不愿意受到责骂。

即使父母后来改变了态度,也无济于事,因为心锚已经形成,短时间内是无法去除的。


如何帮助孩子实现从“厌恶学习”到“爱上学习”的跨越?

二、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1.看见是疗愈的开始

《当我遇见一个人》一书的作者李雪曾在书中提道她的一位来访者的故事:

“他小时候特别喜欢打篮球,每次运动之后身体都感觉格外地畅快淋漓,当他把这种满足和快乐跟爸爸分享时,爸爸却接过话来鼓励他说:“打篮球这个爱好很好啊,锻炼身体,培养意志力,你要好好坚持下去,打好篮球!”听完这句话,他感觉身体里流动的能量一下子堵在了心口,愤怒却又无从发泄,因为爸爸说的话没有任何错误。”

但是他却感受不到爸爸对他的关注,通过爸爸的话语,他只感受到了自己打篮球的功能价值---可以锻炼身体,培养意志,可是那与他的满足和快乐有什么关系呢?

在这个故事中,父母只看见了打篮球带给孩子的功能价值,而没有看见孩子在打篮球时满足和快乐的体验与心情,这些都是彰显一个生命的存在感,而父母却视若无睹。

作者李雪提道:

“孩子由内而外散发的快乐并不能与我们产生共振,就好像我们和孩子根本就不存在于同一个空间,我们明明睁着眼,却看不见他的存在。”


在孩子学习这件事上来说,也是这样,我们只看见了他学习和写作业能带给他们的功能价值---即能为孩子的将来带来什么,比如能让他考个好成绩,能让他在同学间出类拔萃,能让他获得老师的喜欢,能让他将来考个好高中,上个好大学......

但是我们却忽视了孩子能从中得到什么呢?

其实孩子本性是乐于学习和探索的,当他们呀呀学语时,当他们蹒跚学步时,他们都是怀着全然的欣喜去学习和探索的。

我相信,当他们刚开始学习和写作业时,必定也是乐于去学习和探索的,但由于家长过度的担忧,及时的责骂,让孩子们失去了探索的乐趣,并无形中被种上负向心锚,所以他们才会渐渐变得不再爱学习和写作业。

请想一想,是不是在经历多次我们的责骂,孩子才开始变得不爱学习的呢?

不止是不爱学习,甚至已经开始对父母关闭了心门,他们已经感觉不到父母的爱了。

在他们的眼里,可能会觉得:父母不是爱我,而是爱我的学习成绩,并且父母的爱会随着我的学习成绩而变化,我的学习好一点,父母就会爱得多一点,我的学习差一点,父母就会爱得少一点。

这其实也是父母子女之间代沟形成的起始。

只有当我们看见了这一点,看见了孩子爱学习和爱探索的初心,这才是一个疗愈的开始。

现在,停下来想一想,问下自己:

如果剥离了孩子身上所有的功能价值,他什么都不好,我们还爱他么?


孩子们所追求的一切,到底是他们自己真正想要的,还是我们想要的的呢?


没有任何外在标签的孩子,是否还能够自由的呼吸,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呢?

看见他们,才是真正的爱,才是疗愈的开始。


如何帮助孩子实现从“厌恶学习”到“爱上学习”的跨越?

2.放下评判,全然看见

我在《当我遇见一个人》一书中看到这段话时,很震憾,作者李雪说:

“不打扰,是一种尊重孩子成长规律的大智慧。

父母不用惯性思维框架框住孩子,孩子才能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去体验属于他的无限可能。”


是的,我们只有放下自己评判的心,给孩子们自由发展的空间,他们才能按照自己心中的意愿和想像,实现自己内心的愿望。

当我们不去对他们加以限制时,他们才会根据本心来自由探索和学习。

从根本上来说,学习和探索是孩子们的天性,正是由于我们的评判限制了他们的天性,才使得他们对学习产生反感。

当我们让他们放手去做时,说不定倒会创造意想不到的惊喜。

前不久的一天,我家娃在上完学校的心理网课后,主动跟我说,想跟我聊聊关于他刚刚学到的一些东西。

我问道:要不语音跟爸爸也说说呢?结果他想了下,说中午要给大家一起分享下,这里的大家是指家里所有人,包括爷爷、奶奶、姥姥、爸爸、妈妈。

我灵机一动,趁势引导他:“要不我给你做个PPT,你晚上一起给大家分享下啊?“

因为前一周末,娃爸刚以PPT的方式给大家分享完一本书,可能娃对此印象很深刻,他考虑了下,欣然同意了。

接下来,他在视频里截了一些图片发给我,让我帮忙贴到PPT里,待完成后,自己又检查了一遍,指点我按照他的思路调整下图片顺序。

到了晚上吃过饭,他早早地邀请了家里所有的人。人没到齐之前,他还在电脑前紧张地对着PPT演练了好几次,并让我帮他把几个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记到小本本上。

等观众到齐,娃便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PPT演讲。

原本,我只是想借这个机会锻炼下他的胆量和表达能力,但出乎我意料的是,他居然能把整个PPT讲得绘声绘色,每一幅图都被他讲出了一个故事,时不时还会冒出一些精彩绝伦的话语。

虽然有时还显得稍欠熟练,讲得有点磕磕绊绊,但在分享的大概半个小时里,整体来说是较为流畅的,期间还组织我们做了两场简单的问答互动。这场分享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个新奇有趣的知识,比如关于病毒的,关于生命的一些我所不知道的知识和感悟。

整个过程中,我只负责帮他把图贴到了PPT里,从选图,排序,到组织逻辑和语言,我都没有参与,全权放手让他去做。我想,让他按自己的思路去做,看看他到底能做成什么样。

结果,孩子交出的答卷让我倍感惊讶,有些知识点甚至是我都没想到的。

这一刻我不得不再次想起并完全认同知名作家李雪的那句话:

“若父母用自己的全部认知去教育孩子,最好的情况,孩子也不会超过父母;若父母对孩子的灵魂心怀敬畏,只是给予关注、陪伴,而不打扰,孩子自然会成为大众眼中的奇迹。“

所以,放下评判,全然看见,给他们自由,才能让孩子们重新释放自己爱学习的天性,给我们带来奇迹。

如何帮助孩子实现从“厌恶学习”到“爱上学习”的跨越?

3、通过正向的心锚加以改变

最后一步,则是通过正向的鼓励,为孩子添加正向心锚,让他们爱上学习。

我们习惯于向孩子述说不爱学习的后果,将他们的未来禁锢在那片灰色的暗示中,天长日久,事实就可能会真的走向不良暗示中的恶果。从心理角度来说,这就是心理暗示的强大力量。

同样,如果我们能经常与孩子畅想学习的快乐场景,那么这样的心理暗示,也会让他们慢慢走向爱上学习的道路。

这一点我也是深有体会的。

我家孩子上学期到现在都特别不愿意写作业,究其原因,我想可能是因为之前放寒假时一下子写了太多的字,并且写不完还会受到责骂,给他种下了负向心锚,导致现在一提到写字就比较烦恼。

最近,每次他写字时,我发现我只要一夸赞他写的哪个字特别好看,他就会很开心地继续写,并且会愈发努力地写好。这周开始,我们不要求他写一大篇字了,只定下每天写30个漂亮字的规则。

他于是每天都会很认真地去写字,虽然有时还会感觉有些痛苦,但是他每写几个字就会过来让我给他漂亮的字下打上点,说这样他就能照着这些漂亮的字去写了。

持续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他写漂亮字的机率越来越大,虽然还是会有些不情愿,但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一提起写字就要大动干戈了。

我想,这就是种下的正向心锚在渐渐起作用。只是由于过去的负向心锚根植已久且深,所以还需要时间去移除和化解,也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耐心。

但我相信,只要持续加以正向心锚,一定会彻底改变这种状态。

如何帮助孩子实现从“厌恶学习”到“爱上学习”的跨越?


对于学龄的孩子们来说,学习其实应该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而不是痛苦的事情。

做为父母,我们要学会看见孩子自身的存在,放下评判的心,给他们自由,通过种下正向心锚,让他们重温学习的快乐。


如何帮助孩子实现从“厌恶学习”到“爱上学习”的跨越?

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呢?你有什么好经验或建议么?欢迎下方留言一起讨论。#我的育儿日记##我要上头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