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曾提議與伊朗合夥開發核武 伊朗:我們不需要

以色列曾提議與伊朗合夥開發核武 伊朗:我們不需要

伊朗與以色列是宿敵,後者堅決反對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同時認定伊朗在中東地區擴張勢力,尤其支持黎巴嫩境內武裝、支持敘利亞政府威脅以色列安全,強調不能容忍伊朗把敘利亞變成對付以色列的前沿陣地。伊朗則不承認以色列作為一個國家的地位,官方語境中以色列通常由“猶太復國主義者”指代。雖然這兩個中東地區“異類”相互敵視已數十年,但在巴列維王朝時期,兩國關係一直很親密。有人認為這是一種準同盟關係,也有人將這一時期界定為兩國關係史上的戰略聯盟期。

二戰後,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獲得了越來越多的國際支持。 1948年5月14日,英國停止對巴勒斯坦的託管,當天以色列宣佈建國,但是次日阿拉伯國家即組成聯軍入侵以色列,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出於共同對泛阿拉伯民族主義的擔憂,在戰爭中,伊朗對以色列抱有一定程度的同情。伊朗雖然投票反對以色列加入聯合國,但同時也表示不願介入阿以衝突。

以色列曾提議與伊朗合夥開發核武 伊朗:我們不需要

1977年,巴列維國王在美國

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以色列曾利用伊朗作為一箇中轉站,把伊拉克的猶太人送往以色列。1950年3月,伊朗不顧來自阿拉伯國家和伊朗國內宗教保守勢力的強烈反對,給予以色列國“事實上的承認”,成為繼土耳其之後,穆斯林世界中第二個承認以色列的國家。

20世紀50年代,為遏制納賽爾革命後興起的阿拉伯民族主義勢力,削弱伊拉克、埃及等激進阿拉伯國家對伊朗的威脅,伊朗採取了與以色列結盟並向美國“一邊倒”的外交政策。而以色列也提出了“外圍聯盟”的策略,希望與包括伊朗、土耳其、埃塞俄比亞在內的周邊非阿拉伯國家結成聯盟,共同應對來自激進的阿拉伯國家和蘇聯的威脅。這一時期以色列與伊朗關係密切,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相互支持。雙方人員互訪頻繁,以色列領導人本-古裡安、梅厄夫人、貝京、達揚、佩雷斯和拉賓等都曾到訪問過伊朗。以色列航空開闢了特拉維夫和德黑蘭之間的直航業務,也增進了兩國人民的交往。

以色列曾提議與伊朗合夥開發核武 伊朗:我們不需要

伊朗軍事高官與以色列軍事高官在以色列國防軍總部開會,1975 年

經濟上,面對周邊阿拉伯產油國的封鎖,伊朗成為了以色列最大的石油來源,第三次中東戰爭戰爭之後直到伊斯蘭革命之前,伊朗一直通過埃拉特阿什凱隆管道藉由地中海的油船向以色列供應石油,以色列從伊朗進口的石油不僅可以滿足本國需求,而且還出口西歐。

以色列則幫助伊朗建立和訓練特務機構“薩瓦克”,並進行軍事和情報合作。甚至在20世紀70年代,以色列曾提議與伊朗聯合研究核武器計劃,但是伊朗國王巴列維認為伊朗沒有必要開發核武器,因此拒絕了以色列的提議。兩國雖在核武器問題上觀點不一,但卻簽署了代號為“鮮花工程”的聯合開發可以攜帶核彈頭導彈的秘密計劃,該計劃因伊朗發生革命而中止。

在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戰爭中,伊朗巴列維政府都基本上保持中立,甚至對以色列軍隊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的成就表示欽佩。在第四次中東戰爭後,埃以和平進程中,巴列維也盡了綿薄之力。在1970年代正式派駐大使前,以色列一直在德黑蘭設有一個實質性的使館。1974年,伊朗在眾多阿拉伯國家和部分穆斯林國家反對的情況下,力排眾議堅持讓以色列參加在德黑蘭舉辦的第七屆亞洲運動會。可以說,共同的安全和經濟利益是這一時期以伊兩國關係繁榮發展的根本推動力。

伊朗伊斯蘭教革命後,儘管霍梅尼從意識形態出發強烈反對以色列,但因各自國家安全利益的需要,兩伊戰爭期間伊以仍然保持著秘密武器交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