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遇到緊急軍情時,常說“八百里加急”,那麼究竟有多快呢?

  古代的交通工具不像現在這麼發達,有火車、汽車、飛機等先進的交通工具。然而,在古代最好、最快的交通工具就是馬。因此,我們經常會在古裝影視劇中看到,古人在遇到緊急軍情的時候,就會使用“八百里加急”來傳遞緊急軍情,中途不得停歇,就算將馬跑死了,也要將以最快的速度將緊急軍情送到皇帝和朝廷的手中。那麼古代的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呢?

  

古人遇到緊急軍情時,常說“八百里加急”,那麼究竟有多快呢?


  在古代最快、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馬匹,但是馬匹終究不是機器,跑久總會累,從而影響速度。為了更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古人想出了一個非常聰明的辦法,那就是每隔20裡建設一個驛站。驛站是古代供傳遞官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差不多相當於現在高速公路上的服務區。

  古代政府之間的文件主要是通過馬匹和驛站來傳遞的,如果文件上標註了“馬上飛遞”的字樣,就必須保證至少按照每天300裡的速度傳遞,一旦遇到緊急情況,比如緊急軍情,每天可以達到400裡、600裡,甚至最快能夠達到800裡。

  

古人遇到緊急軍情時,常說“八百里加急”,那麼究竟有多快呢?


  雖然古代驛站中所用的馬匹,並非是千里馬,但也是經過精挑細選的快馬,要中途更換馬匹,不停的跑,也是可以達到一日千里的。因此,在古代使用“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等詞語,並非是指速度,而是形容情況或者事件的緊急程度。

  據史料的記載,當時唐朝官方的規定,快馬要求一天日行180裡,再快些則要求日行300裡,最快的則要求日馳500裡。唐朝天寶十四年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的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3000裡,然而,在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消息,傳遞速度就達到每天500裡。

  

古人遇到緊急軍情時,常說“八百里加急”,那麼究竟有多快呢?


  另外,唐代那時候的—尺合現在0.303米,一里合454.2米。因此,就算是用現在的眼光看來,八百里加急快都已經快到不得了。雖然與現在的快遞相比較,還是速度還是慢了些,可這在當時已經是飛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