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院士”李濟生:人造衛星軌道動力專家,曾獲中國航天基金獎

他被稱為太空“牧星人”,他一生不斷追求極限,用“肉眼”看到了數億觀光年的景象。

他就是中國人造衛星軌道精度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李濟生。

“山東院士”李濟生:人造衛星軌道動力專家,曾獲中國航天基金獎

初出茅廬卻胸懷大志,立志成為中國人造衛星軌道精度第一人。

1970年4月24日在世界的密切關注下我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中國的航空航天領域有了質的變化,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併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東方紅一號”登空之後需要眾多航空科技人才收集相關數據,而當時已經從南京大學天文系畢業四年的李濟生正在此列。

“衛星雖然上天了,軌道也計算出來了,但你知道軌道精度是多少嗎?”

這個問題一直在李濟生腦海中迴響。雖然我國在航空航天領域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但仍存在著不足。顧名思義,衛星定軌精度就是衛星軌道的運行數據,如果沒有定軌精度就無法驗證軌道計算的科學性更無法對衛星進行有效的控制。定軌精度是航空航天事業發展過程中一定要克服的問題,李濟生作為南京大學天文系一名學生,身上肩負著的不僅僅是自己的事業,更肩負著祖國對自己的期盼。

李濟生默默立下誓言,一定要研製出中國衛星精密軌道的計算方案。

“山東院士”李濟生:人造衛星軌道動力專家,曾獲中國航天基金獎

李濟生在航天事業上苦心孤詣,成功將衛星定軌精度精確到釐米。

簡陋的房間,昏暗的燈光,一張桌子和椅子,一堆資料,李濟生就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鑽研。一年以後,李濟生開發出了“預報誤差”法用來確定軌道的精準度,讓中國衛星定軌精度首次出現了量化概念。1975年,李濟生又從我國發射的第一顆返回式衛星中提取數據加以分析。經過幾個月的測控觀察,李濟生又開發出了“按交點週期積分法”的定軌方案,使我國衛星定軌精度一舉達到了1公里。

在中國衛星定軌精度史上李濟生無疑是第一人。可他仍不滿足,他想要的不是頭銜,而是能夠切切實實為祖國做出貢獻,於是他下定決心一定要讓中國定軌精度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趕超美蘇達到百米量級。

1983年他憑藉“微分軌道改進和攝動星曆錶計算”的定軌方案又一次吸引力所有人的注意,他將之前自己研究出來的百米量級又進一步精確到了100米級。

回首一生,別人在談論其李濟生一生的科研生涯中都說,衛星定軌精度100米級目標的達成在中國航空史上既是一個里程碑又是一個分界點,它讓中國真正躋身到了世界前列隊伍當中,為我國以後幾十年的航空航天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91年,一生專注航空衛星定軌精度的李濟生又一次打破了中國的記錄,他將百米級精確到了米級的水準,要知道,在航空領域比我們領先幾十年的美國也才精準到米級。李濟生的這一成果一下子讓中國航空領域發展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如今,在李濟生老先生的相關方案指引下,我國航天人員就前輩之能順利實現了航天器定軌精度向釐米級的跨越。1997年,李濟生先生憑著對國家航空航天領域的突出貢獻被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還曾獲得中國航天基金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山東院士”李濟生:人造衛星軌道動力專家,曾獲中國航天基金獎

最大的悲哀不是被超越,而是無法超越。

為了祖國事業,他甘願做學生的登天梯。李濟生曾說:“我是踩著眾人的肩膀一步步上來的,我國航天測控事業要贏得新世紀,就要培養一批年輕人,我甘願當人梯。”

李老先生在科研生涯當中特別注重對學生的培養,如在編著《衛星精密軌道確定》一書時,他總是想方設法讓手下青年學生參與進來藉此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術。這還只是冰山一角。李老先生在任教時非常鼓勵學生自主創新即使最後以失敗結尾。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萬千學子才是未來祖國的根基。

將衛星定軌精度量化,從公里級提高到百米級再提高到米級直至最後的釐米級,李濟生為中國鋪設了越來越精密、越來越寬的康莊大道,將自己的全部心血都揮灑在了中國衛星事業當中。

2019年7月28日李濟生因病於北京猝然長逝,享年76歲。

回顧李老先生一生走過的風風雨雨,他為祖國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長足的努力取得了前無古人的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