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市“三個三”強化易地扶貧搬遷後續管理工作

2020年以來,曲靖市宣威市按照打贏易地扶貧搬遷攻堅戰的決策部署,準確把握全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工作重點從項目建設轉到後續發展上來,緊緊圍繞全市如期高質量脫貧摘帽總目標,制定出臺了《宣威市易地扶貧搬遷後續發展工作方案》,統籌推進易地扶貧搬遷群眾脫貧致富、安置點與周邊地區一體化發展、創新安置點社會治理各項工作,著力構建脫貧致富“三有同步”、一體發展“三化並重”、社區治理“三治融合”工作格局,全市222個安置點後續發展工作正快速推進。

宣威市“三个三”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管理工作

宣威市楊柳集鎮安置點

脫貧致富“三有同步”

一是就業收入有渠道。建好一個就業服務站:根據搬遷安置規模和安置點分佈情況,合理建立就業服務站,確保有勞動力家庭“一戶一人”以上穩定就業。挖掘一批就近務工崗位:圍繞安置點周邊工業園區、產業基地等挖掘就業崗位,優先安排安置點搬遷勞動力就業;鼓勵成功人士返鄉創業,對有創業意願並有一定創業條件的搬遷勞動力扶持創業。建設一批扶貧車間:依託安置點建成的扶貧車間和現有設施,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和政策優惠力度,引進一批適合搬遷群眾就業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提供一批就業崗位,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宣威市“三个三”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管理工作

扶貧工廠

二是託底收入有保障。建設一批生活“微菜園”:根據安置點區位、地理條件等實際情況和群眾意願,就近選擇地塊建設扶貧“微菜園”,進一步增強群眾獲得感、歸屬感。轉接一批社會保障:做好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低保等各類社會保障政策的轉移接續,不因搬遷出現漏保斷保。開發一批公共服務崗位:針對“無法離鄉、無業可扶、無力就業”的勞動力,合理開發保潔、治安巡防等各類公共服務崗位,多渠道優先落實困難人群就業。開展一批困難救助:對遭遇突發事件、意外事故和急難問題造成生活困難的家庭或個人,及時給予臨時救助。

宣威市“三个三”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管理工作

西澤鄉新建村小街上安置點獼猴桃基地務工

三是權益收入有支撐。有一份合法權益收益:搬遷戶對原承包土地的承包經營權、使用權和收益權等各項權益不變,原來享受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補貼保持不變。有一份土地流轉收益:對搬遷戶的原承包地、山林地和復墾複綠宅基地,做好確權登記和頒證工作。鼓勵和引導搬遷戶在自願前提下有序流轉,流轉收益歸搬遷戶所有。有一份集體經濟收益:通過產業扶持反哺、合作建設經營等合作模式,建設產業項目,壯大集體經濟,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增加搬遷貧困人口收入。

一體發展“三化並重”

一是公共服務均等化。享有平等的公共教育資源:依託安置點新建的和周邊原有學校,對接做好搬遷群眾子女就學工作,提供就學便利。享有平等的醫療衛生資源:依託安置點新建的和周邊原有的衛生服務機構,按照行業標準和服務規模,配齊醫務人員;嚴格落實健康扶貧政策,為搬遷群眾提供價廉、質優、便捷的醫療服務;落實基本公共衛生及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享有平等的社區服務資源:依法依規建立基層黨組織、互助組織等,就近設立戶籍管理、就業服務、學籍轉接、醫療保障、社會保障等各類黨群服務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務。

宣威市“三个三”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管理工作

城區安置點(復興佳園)

二是生活服務便利化。完善生活服務功能:重點發展居民購物、餐飲、維修、家政、物流配送等生活服務;鼓勵郵政、金融、電信、燃氣、自來水、電力等公共事業服務單位在安置點設點服務,滿足居民多樣化生活需求。加強生活常識培訓:充分發揮鄉(鎮、街道)、村(社區)組、“掛包幫”幹部的作用,為搬遷群眾開展生活常識、安全知識、政策知曉等方面的宣傳教育。提供生活支出優惠:以國家、省、曲靖市、宣威市有關政策要求為依據,對安置點物業管理、水、電、燃氣等提供優惠補貼。

宣威市“三个三”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管理工作

安置點定崗培訓

三是發展平臺一體化。完善一體化發展規劃:把安置點作為片區重要組成部分,更新完善安置地鄉(鎮、街道)全域行政區發展規劃。進行一體化資源配置:統籌鄉(鎮、街道)全域資源配置,協調引導好安置點與周邊地區在勞動力、扶貧車間就業崗位、消費市場等資源流動上互通共融。建立一體化發展機制:在經濟社會發展措施以及社會管理上,把安置點與其他村(社區)統籌謀劃,建立區域平衡聯動的一體化發展機制;紮實開展創建“五面紅旗”村、文明社區、衛生社區、優美社區等活動。

社區治理“三治融合”

一是法治保障公平正義。織牢基層黨建網:積極推進安置點合理設置並建立健全基層黨組織,形成以鄉(鎮、街道)黨委政府為主導、群眾自治組織為基礎、群團組織和各類社會服務組織為紐帶、經濟組織為支撐的基層組織體系。織牢社會綜治網:根據安置點規模,合理設置警務室或調解室(員),綜合利用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全面提高管理智能化、提升社會防範水平;積極推進法治安全教育,提高搬遷群眾知法守法意識。織牢社區治理網:在安置點合理設置村(社區)或村(居)民小組。由上級黨組織選派政治素質過硬、熟悉政策業務、善做群眾工作的幹部擔任村(社區)臨時負責人。

宣威市“三个三”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管理工作

復興佳園安置點黨群議事會

二是自治實現當家做主。充分發揮群團組織的幫帶作用:由遷入地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牽頭,儘快建立安置點基層群團組織;積極引導社會組織和慈善組織為搬遷群眾提供家政培訓、心理疏導、醫療保健、法律諮詢等各項服務。充分發揮自治組織的基礎作用:依法成立安置點自治組織,開展村(居)民委員會、(村)居民小組的選舉工作,對搬遷群眾中能力強、敢擔當的優秀人才,重點培養、優先提名;推進社區民主決策制度建設,建立居民公約或村規民約,完善居務公開制度和民主監督制度。充分發揮群防群治的關鍵作用:加強綜治維穩信訪服務中心(站)、治保委員會、調解員和治安志願者等群防群治工作隊伍建設;強化各類矛盾糾紛排查化解,預防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和重大突發事件。

宣威市“三个三”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管理工作

樂豐鄉馬鈴薯帶貧基地

三是德治引領文明風尚。開展感恩教育:通過樓棟會、單元會、家庭會等,加強搬遷群眾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宣傳勤勞致富典型事蹟和人物,引導群眾樹立自強自立、不等不靠的思想,用自己的雙手建設美好家園、創造幸福生活。建設文明社區:加強安置點文化氛圍營造,利用廣場電子大屏、廣播、培訓課等,大力開展公民基本道德規範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建立社區評先選優常態機制,推進“平安社區”“文明家庭” “勤勞致富模範戶”等評選宣傳活動,不斷提升社區居民精神風貌。豐富文化生活:充分利用文化活動廣場、老年活動中心、就業培訓中心等場所,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體育活動,豐富搬遷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雲南網記者 翟芯冉 通訊員 陶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