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大晚上要去公園,父親起疑心電話追蹤,結果氣急敗壞

上週末,我們幾個好友家庭聚在一起吃晚飯。席間,王哥的女兒小可說鄰居家的小茜約她去公園玩,於是,和在座的大人及孩子們匆匆道了個別就走了。小可今年上高二,十六七歲的年紀正處於情竇初開的“花季”,再說這大晚上的兩個女孩去公園裡有什麼好玩的?從王哥複雜的表情裡可以看出,他起了疑心。

女兒大晚上要去公園,父親起疑心電話追蹤,結果氣急敗壞


聚餐結束已經是晚上十點多了,我們負責送王哥夫婦回家。“走,咱們現在去公園,看看小可和誰在一起。”到了公園附近,王哥打電話給小可,問她在哪兒,要去接她……等我們見到小可的時候,就只有她自己在公園裡。“小茜呢,她不是和你一起麼?”“她有事先打出租車回家了。”這麼拙劣的謊言王哥夫婦當然不信,但礙於有外人在他倆又不好發火,於是一起上了車。

女兒大晚上要去公園,父親起疑心電話追蹤,結果氣急敗壞


車上,小可低頭不語,手指一直在手機屏幕上“跳舞”。“小可,把手機給我!”王哥低聲說道。小可似乎沒聽見,“小可,把手機給我!”一連說了四遍,並且聲調一次比一次大,終於,小可把手機遞給了滿臉怒氣的父親……

事後,小可的母親說她也經常跟孩子在私底下交流,說如果有了男朋友就給父母說,父母不會打她罵她的。結果,小可並沒有把父母當朋友,還是有好多事情瞞著他們。

女兒大晚上要去公園,父親起疑心電話追蹤,結果氣急敗壞


小珍和小可差不多大,是我一個同事的女兒。小珍和她母親的關係就像朋友一樣親密,啥事都會對母親講,包括交朋友。所以,這位同事對女兒的學習、交友情況瞭如指掌,她還經常請女兒的好朋友一起吃飯、看電影、過生日。

她跟女兒不會提到“男朋友”這個敏感的詞,而會用“男性的好朋友”來定義。比如,她發現女兒有早戀傾向,又特別想了解女兒的“男朋友”是怎樣的人,就會對女兒說:“珍珍,你的生日馬上就要到了,媽媽想請你的好朋友一起吃個飯給你過個生日,你看咋樣?”女兒一般都不會拒絕,這時她會進一步說:“把你玩得最好的女生和男生都叫上,他們都是你最好的朋友,媽媽也想和他們交朋友,可以麼?”……結果,女兒真的就只叫了一女一男兩個好朋友,女生是小珍最要好的閨蜜,那個男生-——不言而喻,就是眾人理解的“男朋友”了。


女兒大晚上要去公園,父親起疑心電話追蹤,結果氣急敗壞


但是,同事始終沒有捅破這層“玻璃紙”,不管請他們吃多少次飯,都會把男孩稱為女兒“最要好的男生朋友”,並且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引導,梳理女兒的感情脈絡,使得每一條脈絡的發展都很清晰。女兒也特別信任母親,什麼心裡話都跟母親說,在十六七歲叛逆的年齡,她對母親也沒有秘密。

女兒大晚上要去公園,父親起疑心電話追蹤,結果氣急敗壞


親愛的朋友們,以上兩種面對“女兒早戀”的做法,你喜歡哪一種呢?歡迎在評論區裡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