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國是最後的餘暉,馬島戰爭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時任總統加爾鐵裡下令阿根廷軍隊佔領馬島,從而導致了與英國爭奪馬島的戰爭。

大英帝國是最後的餘暉,馬島戰爭

阿根廷獨裁者加爾鐵裡


馬爾維納斯群島(簡稱馬島),英國稱之為福克蘭群島。有大小島嶼776個小島,總面積12200平方公里。位於南大西洋深處,主島距離阿根廷大陸約500公里。自大航海時代後,歐洲多國探險家先後發現並登上了馬島。在那個無主之地先佔先得的年代,到底是歸屬哪個國家也是爭議不斷,後來英國仗著“日不落帝國”的威勢宣佈對該島領有主權並派兵佔領。此後實際控制馬島到今。

大英帝國是最後的餘暉,馬島戰爭

其實阿根廷才是距離馬島最近的一個主權國家,在國內也一直存在要奪取該島的聲音。但由於雙方實力過於懸殊,一直未有實際行動。因為這樣一個臥榻之處有他人酣睡的現實,所以阿根廷民眾心中一直有股反英情緒,隨時會被激發。

1981年阿根廷經濟出現了大規模的負增長,通貨膨脹率居高不下。而當時的軍政府卻沒有切實的應對舉措,導致社會怨聲哀道,民眾於出現大量的反政府勢力。內焦外困的軍政府為了轉移國內民眾和社會輿論的注意力,悍然對馬島的英軍發起了攻擊,在人數佔絕對優勢和地利的情況下,迅速佔領整個群島。

消息傳到英國國內,引起軒然大波。當時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綽號“鐵娘子”是一位對外強硬著稱的領導人。在她的帶領下,英國剛剛經歷了復甦,社會上呈現欣欣向榮的氣勢。

大英帝國是最後的餘暉,馬島戰爭

撒切爾夫人


戰爭經過

面對阿根廷方面的不宣而戰,撒切爾夫人勃然大怒立即召開內閣會議,通過決議派遣一隻由潛艇,航母,驅逐艦在內的數十艘軍艦組成的特混艦隊開赴戰場,誓要奪回島嶼贏得戰爭。

1982年4月中旬時,英國海陸空三軍大規模向馬島附近海域集結。在有著絕對制空制海權的情況下英軍行動在初期勢如破竹,迅速收復了南喬治亞島。

大英帝國是最後的餘暉,馬島戰爭

而後又發起了代號為“黒公鹿”的空襲行動。旨在摧毀阿空軍力量在馬島的作戰能力。由於使用的重型轟炸機不能在航母上起降,所以必須從距離戰場的6260公里的威迪亞威克起飛,從而產生了一項當時戰爭史上的記錄了,來回12510公里史上最長途奔襲轟炸。但是轟炸效果甚微,阿軍短時間內又重新修建好機場。

隨後戰爭進入了白熱化狀態。五月一日,在英軍已登陸的情況下,阿根廷對英軍發動了由36架飛機組成的機隊的第一次大規模突然襲擊,與此同時英國航母艦隊也起飛了大批海鷂式戰鬥機,雙方進行第一次高強度的空戰。

五月二日,皇家海軍指揮的征服者號核潛艇擊沉了阿海軍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這是一艘曾在二戰美國太平洋艦隊服役的“超齡老人”。而作為回應五月四日皇家海軍一艘42型導彈驅逐艦謝菲爾德號遭受阿軍方飛魚反艦導彈攻擊,葬身海底。

大英帝國是最後的餘暉,馬島戰爭

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


大英帝國是最後的餘暉,馬島戰爭

謝菲爾德號


六月十一日夜,在經過數日偵查與短時間休整後,英軍向主島斯坦利港周邊各高地發動夜襲,成功的建立了灘頭陣地。英軍攻破最後一串阿根廷的天然防衛線後,阿根廷島上守軍開始失去了鬥志。六月二十日參戰雙方正式宣佈停戰,長達七十四天的馬島戰爭共有死亡數字255名英軍、649名阿軍、3名島上居民。

英阿兩國鏖戰之際,世界輿論也出現兩邊站隊的情形。大部分拉丁美洲國家同情阿根廷向聯合國要求停戰仲裁。而北約成員國出於同盟義務被綁在英國一方,只有西班牙出於特殊的歷史地位和對拉美的感情,態度曖昧。當時我國政府秉著一貫支持第三世界國家反對帝國主義,所以堅定支持了阿根廷政府。

這場戰爭也改變世界各國對戰爭形態的認知,戰後反艦導彈大量的出現大國武器行列,掀起了一股“飛魚”熱。航空母艦的在現代海軍建設的中地位也越來越佔優勢,馬島戰爭可是說是革新了戰爭手法,對後世各國軍隊建設思想產生了重大影響。

大英帝國是最後的餘暉,馬島戰爭

飛魚導彈


通過馬島戰爭的勝利,英國重新找回了“日不落帝國”的優越自豪感。撒切爾夫人也挾戰爭餘威訪問中國,以便能在香港問題上能夠迫使中方讓步。但是這回她的如意算盤打錯了,中國不是阿根廷,中國政府也絕非晚清政府,真老虎都嚇不住,何況英國這隻紙老虎。

大英帝國是最後的餘暉,馬島戰爭

圖為撒切爾夫人在人民大會堂摔跤


如今餘暉落盡,海面旭日東昇......

大英帝國是最後的餘暉,馬島戰爭

喜歡歷史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哦,會持續更新歷史小知識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