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幾套房的蒙古族頭飾



鄂爾多斯頭飾在蒙古族頭飾中極具代表性,也最複雜,有其獨有的特點。“鄂爾多斯”一詞是蒙古語“官帳”的意思。據史料記載,鄂爾多斯是蒙古語汗爾朵(官帳)的意思。早在成吉思汗時期,就有四大汗爾朵。成吉思汗過世後,守護大汗官帳的近衛軍又專職守護成吉思汗陵寢。到十四世紀時,守護成吉思汗陵寢的衛士將自己“艾馬克”(部)的名稱,改稱鄂爾多斯部,由此得名鄂爾多斯。因此鄂爾多斯頭飾既保留了宮廷服飾高貴與華麗的氣質,又體現了守陵人服飾獨有的莊嚴與肅穆的風格。


價值幾套房的蒙古族頭飾


鄂爾多斯婦女頭飾作為蒙古族頭飾的一部分,在歷史和環境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了具有獨特的地域特徵的蒙古族頭飾。由於遊牧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制約,為了遷徙的方便,蒙古人繼承了遊牧民族長衣盛飾,將財富——金銀珠寶全部佩戴在身上的傳統,而鄂爾多斯人更是如此。除此以外,頭飾對鄂爾多斯婦女來說,也不單純是裝飾,因為在鄂爾多斯地區有個傳統,頭飾是姑娘結婚時孃家給她的嫁妝,而在地廣人稀的草原,當時姑娘往往都嫁的很遠,再加上交通的不發達,嫁出去的姑娘要回一趟孃家是非常不易的。因此,過去鄂爾多斯婦女把她的嫁妝——即頭飾看做是自己唯一的孃家人,寄託著對親人的全部感情及思念。

價值幾套房的蒙古族頭飾


頭飾主要以“希布閣”和“達如拉嘎”兩大部分組成。希布閣,漢語稱“連垂”,是系在胸前左右辮髮上的美麗的髮飾,有的旗稱“敖爾雅德克”。希布閣是用布和棉絮縫製而成的兩個扁圓形物和其下伸出的兩截約5寸長的木棒。這兩根木棒必須截取於蒙古包的兩根椽子。人們在小木棒上製作的精緻的圓錐形外套,上面還繡有各種美麗的花紋圖案,綴上金、銀、珊瑚,使其成為精美的裝飾。在希爾布格勒下沿垂下很多金銀製作的穗子,每個穗子下面各有一個小巧玲瓏的金銀小鈴鐺。身子輕輕一動,小鈴鐺便發出悅耳的聲響。

價值幾套房的蒙古族頭飾


達如拉嘎,漢語稱“頭戴”。它是由“額箍”、“後大片”、“兩側小片”、“掛串”、“兩側穗子”、“額穗子”、“墜飾”等組成。其中額箍固定著整個頭戴,它是由鑲半球形珊瑚松石的9至10個“固(銀座)”組成的布底套圈。固有圓、方兩種,精緻的額箍非常對稱而精美。 “阿如布其”是頭戴的後大片,它象凸字形,上半部珊瑚是豎串,下半部珊瑚石橫串,上面共有4個精緻的固。“扎馬爾嘎”是耳後的兩塊半圓形珊瑚片,中間各有一塊美麗的固,它與後大片和前部掛串相輔相成。掛串是頭戴的最華麗壯觀部分,也是靠兩鬢垂至兩肩的最華美裝飾。它是各由6串大粒的青金石或珊瑚、綠松石組成。綠松石有方有圓、下邊各接3個圓形鑲有珊瑚的銀質花環,環下又各接3串由小珠和珊瑚組成的穗子,下端有9個口含桃形綠松石的銀質蝙蝠,其每一個蝙蝠口下又墜有4個小鈴鐺,共墜36個小鈴鐺。在額箍的前面,墜有額穗子,也稱流蘇。它主要由大小珠子、珊瑚、瑪瑙、綠松石、青金石組成。中間約一寸多長,兩邊稍短一點,每串穗子下面垂一顆綠松石或紅珊瑚、寶石垂子,中間最大者正垂於鼻樑上部眉心之處。鄂爾多斯婦女頭飾除了連垂和頭戴之外還有墜飾這種頭飾,有些地區往往把墜子混同於掛串,其實不然。它從前是在耳垂上戴的小巧玲瓏的耳墜子,後已演變成從額箍掛的約8兩重的大墜子。墜飾是兩鬢各戴一個,形如問號“?”的串有珊瑚珍珠的裝飾,它由墜鉤、墜心、墜鼓等組成。佩戴這種華貴頭飾必須戴繡有龍鳳圖案的圓頂立簷帽或罩頭巾。

鄂爾多斯市由達拉特旗、準格爾旗、伊金霍洛旗、烏審旗、杭錦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7個旗組成,每個旗縣都略有不同,多達十幾種,例如有無後屏和有後屏的,有大後屏和小後屏的,小的後屏垂於肩上,大的後屏光珊瑚珠就得上萬顆,一個個串起來,有順序地排列,整個披掛在後背上,長穗子垂於胯下,隨人的行走而飄逸,遠遠望去,像流動的瀑布。還有的頭飾,面頰兩側的垂鏈有長有短,製作工藝十分複雜,也有輕重、大小之分,有的華麗,有的簡潔,鄂爾多斯婦女戴上這樣貴重的飾物,特別奪目。

鄂爾多斯婦女頭飾是鄂爾多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鄂爾多斯蒙古族的物質與精神財富的一個具體表現。蒙古人民的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澤愛好、文化心態等,在頭飾文化中都有體現,頭飾不僅是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飾品,而且也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與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