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马首回家,仍有四尊下落不明

圆明园马首回家,仍有四尊下落不明

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右)同何鸿燊先生的代表何超琼女士为圆明园马首铜像揭幕(图片来源:新华网)

2019年11月13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举行圆明园马首铜像捐赠仪式。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为圆明园马首铜像揭幕,并为马首铜像捐赠者何鸿燊先生的代表何超琼女士颁发荣誉证书。流落异国他乡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到家乡,结束了159年的漂泊历史。至此,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中的鼠首、牛首、虎首、兔首、马首、猴首、猪首七尊兽首已经回归,加上在台湾保存的龙首,仍有四尊流落海外,下落不明。

圆明园十二兽首铜像

圆明园马首回家,仍有四尊下落不明

圆明园海晏堂

1760年,乾隆皇帝在圆明园长春园中建造海晏堂,取唐代郑锡《日中有王子赋》中“河清海晏,时和岁丰”之句定名。“海晏”一词指黄河水流澄清,大海风平浪静,乾隆用这一名字来寄托天下太平的希望。

在海晏堂中有一座喷泉,郎世宁协同来自法国的水法设计师蒋友仁,依据中国古代计时器“铜壶滴漏”的原理设计了十二生肖造型的水力钟,他以兽头人身的十二生肖代表一天的二十四小时,这便是十二生肖兽首铜像的来历。

兽首铜像铸造完成后,呈“八”字形分列在喷水池两旁的人身石台上,每个动物就是一个喷泉机关。每天,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依次喷水,分别代表全日不同时分。正午时分,十二兽首会同时喷水。所以,这座喷泉也被称为“水力钟”。圆明园十二兽首,铸工精细,神态栩栩如生,就连兽首上的褶皱等细微之处都有细致体现,毛发分毫毕现。兽首以精炼红铜为材料,外表色泽深沉、内蕴精光,历经百年而不锈蚀,工艺十分精巧。这十二件圆明园兽首是展现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艺术品,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声誉。

流亡海外百余年

圆明园马首回家,仍有四尊下落不明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绘画作品)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侵入北京的英法联军劫掠了京郊的圆明园,并用一把大火将这座“万园之园”变为一片废墟,这十二尊兽首也流失海外,从此很长一段时间杳无音讯。

2000年春天,保利集团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在香港以3000多万港币成功拍得这十二尊兽首中牛首、猴首和虎首,自此开启了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的回家之路。

2003年初,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基金会,经过反复调查,也在美国寻访到猪首的下落。经过多方的努力,憨态可掬的牛首、机灵可爱的猴首、威严庄重的虎首、栩栩如生的猪首最终收藏于保利艺术博物馆。

然而,由于经历了战乱和长期的流亡,这些兽首已经遍体鳞伤,猴首已经微扁,头的右侧还有一个核桃大小的凹坑;虎首内部原本用来连接喷水管的榫卯已经残破,虎须也只剩下一小部分;猪首的顶部有一处凹坑,推测是被枪托重砸造成的;虎首和牛首上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划痕。

2009年,内地著名收藏家蔡铭超在法国佳士得拍卖公司的专场拍卖会上以3149万欧元拍得圆明园十二兽首中的鼠首和兔首,但拒绝付款,导致拍卖被取消。最终,2013年4月26日,法国皮诺家族在北京宣布,将向中方无偿“捐赠”流失海外的圆明园青铜鼠首和兔首。

马首的“回家”路

圆明园马首回家,仍有四尊下落不明

何鸿燊与圆明园马首

2007年8月,国家文物局获悉圆明园马首铜像即将在香港苏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的音讯,第一时间表达了终止拍卖的坚定态度和促成文物回归的意愿,香港苏富比公司对此给予积极配合。同年9月,港澳知名企业家何鸿燊先生得知相关情况后,以高度的家国情怀与职责担当,慨然出资抢救丢失文物。尔后,马首铜像一直在港澳地区展出,为增进港澳同胞对祖国文明的了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国家文物局的协调下,2019年11月,何鸿燊先生决定将马首铜像正式捐赠国家文物局,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澳门回归20周年献礼。随后,马首与鼠首、牛首、虎首、兔首、猴首、猪首铜像聚首中国国家博物馆,集体亮相《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关注。

至此,除龙首保存在台湾地区外,另有蛇首、羊首、鸡首、狗首仍旧下落不明。

失蜡法一次铸造成型

圆明园马首回家,仍有四尊下落不明

圆明园马首(局部)

圆明园十二兽首铜像,除了设计的精巧外,也体现了高超的制造工艺。外形如此精美的马首是如何铸造而成的呢?

为了解马首的材质、铸造工艺以及可能的用途等方面信息,根据国家文物局工作安排,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对马首铜像利用便携式X荧光光谱仪、X光照相、可塑材料翻模显微照相、相机微距拍照观察等方法进行了分析检测。

根据X光照相结果显示,马首除了颈部前下方有数个锔钉外,其他各个部位都无明显的分铸焊接痕迹。由此可见,马首系浑铸而成,其颈部、脸部以及眼睛、耳部、嘴和舌头都应为一体铸造,非常形象逼真。马首顶部的鬃毛更是纤毫毕现,下部可见一明显的铜梗及几处铜块将一部分鬃毛撑起,造成悬空效果。

“据此判断,整个马首都是使用精密铸造的方法——失蜡法一次铸造而成。”参与此项研究工作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崔剑锋表示。

失蜡铸造又称熔模铸造,即采用一次性可熔失的柔性材料如虫蜡、蜂蜡等,作为模型材料,可以制作出层次丰富、形象逼真的模型,再通过加热脱蜡形成型腔,在腔中浇铸铁水或铜水后可以得到纹饰清晰的精致铸件,现代很多精细铸件如飞机发动机叶片等也使用熔模铸造来成型。

马脸部为一空腔,该空腔直通马嘴部,空腔后部有一不规则三角形,可与颈部联通,此孔洞边缘部位极不规整。专家推测,该孔洞可能是在铸造完成后用工具临时破开,以便水能从颈部流入嘴内。

马首唯一锔钉处位于颈部偏下处。X光照相显示,该处明显比马首其他部位厚。究其原因,崔剑锋认为有可能是因为铸造前蜡模发生错位,为防止铸后引起表面开裂,工匠用铜锔钉将蜡模开裂部分固定在一起,同时在内壁加补蜡层,使得铸后铜壁厚度增加,而表面纹饰不致被破坏。浇铸后,锔钉两端被铜水包裹,在外部无法观察到,表明锔钉应是先于铸造而被安放的。

技艺精湛显示器物等级高

为了研究马首脸部汗毛和顶部鬃毛的制作方式,研究人员还进行了表面翻模的显微观察,采用可塑材料对其脸部、耳部等翻模,然后在超景深显微镜下进行微痕观察。

崔剑锋介绍,对马首眼部细节翻模后,可以看出整体线条圆润,翻模下凹而非凸起,且底部呈现圆弧而非三角。这表明马首脸部的细小毛发也是铸造出来的,而非刻画形成。仔细观察,线条并不连贯,且并不十分平行,与在蜡等柔性材料上刻画效果类似,说明预先在蜡模等软性材料上进行了雕刻,然后再铸造成型。“纹饰手法千变万化,说明制模工匠的技艺精湛,显示出器物的等级颇高。”崔剑锋分析道。

此外鬃毛为铸造而非雕刻的一个证据是翻模显微照片可以看出,在马首表面有一处1毫米的凸起割断鬃毛,这反映了在铸造之前的模具上有一个槽,铸后就是凸起。恰恰说明纹饰都是刻在蜡模上,而不是刻在器物上,因此是失蜡法的佐证。

此外,研究人员还利用单反相机的微距功能对器物内壁细节进行了拍照观察。内部观察结果再次确证马鬃毛是铸造而成,鬃毛的分层现象清晰可见,特别是出现反复打结的效果,这也表明其制模时就进行了分层烫蜡,这样铸造出的鬃毛会出现分层的立体效果,这种情况也是雕刻无法做到的。

在崔剑锋看来,马首铜像的回归为我国灿烂的传统失蜡铸造工艺复原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目前所做的研究和推断还较为初步,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的制作工艺值得深入研究和发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