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立道聲——會說話的漢字

引言

漢字藝術一開始就表現人與自然的關係,表現了先祖勞作生活的本質,長期用象形的符號記錄事實,為後人研究古文字的起源提供了依據,同時,也反映遠古人們的真實的意願和審美的理想。隨著歷史的發展,漢字對於書法藝術而言具有原創性,他歷經商、周、春秋、戰國、秦朝致使漢字不斷規範, 藝術性不斷增強,由原初的實用性逐漸過渡到藝術性,成為當今人們生活中欣賞的古典美。在當今信息社會,人們從事書法藝術的學習和研究,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古為今用,漢字藝術的多樣化一定會綻放異彩。

01 漢字的起源

關於漢字的起源,根據古籍記載很多,較為客觀的說法是上古時期先民們在長期的生活和勞動的過程中,把他們所見所聞所想所做的事情以結繩記事、刻符記事、圖畫記事等不同的方式記錄下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模擬的思維不斷的進化,把圖形畫的構思逐漸演變成為漢字中最早的指示,象形造字兩大功能的雛形,為後來的文字發展規律和”六書”造字法則提供實質性的依據。

《周易.繫辭》說:“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富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荀子.解蔽篇》說:“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


《韓非子.五蠹篇》說:“倉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者謂之公。”


本立道聲——會說話的漢字

《半坡彩陶刻符》

以上史料記載,說明了“倉頡造字”的理論依據,但是隨著原始文字的演變和人類社會發展的進化表明,漢字的形成是人類社會長期勞動的智慧和生活繁衍不息的結晶,而倉頡只是在蒐集整理推進應用諸多方面,而倉頡只是在蒐集、整理、推進、應用諸多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推進作用。

02 漢字構造

漢字構造的六種方法,古時先賢將漢字早期的指示、象形造字兩大功能歸納成“六書”。

漢代班固《漢書.藝文志》說:“《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註、假借、造字之本也。”


本立道聲——會說話的漢字

《姜寨陶器刻符》


關於六書的排列順序說法不一,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中將“六書”名稱排序更加規範,稱為:指事、象形、形聲、會意、假借,並依次做了初步的解釋。因此,許慎的《說文解字》是中國文字學上第一部系統認識漢字的工具書。

  • 指事

許慎說:“指事者,而可識視,察而見意,上下是也。”是指創造漢字文字時,具體東西有形可象,抽象事物只能用記號表現其意。如上下以金文的記號表意為:一長橫表示地位,短畫表示事物的所在,兩者全是指事記號。

  • 象形

象形的構字方法,是人們把生活中相關的物體提煉為圖畫線條,以表達一種事物的形狀。如“日”字像一個太陽的原型,中間加上一橫來表示日的形體;

“月”以半圓弧形的曲線裡面加上短豎而構成月亮象形的造字方法。下午行字是古代最早最原始的造紙方法圍棋,為其他指事、會意、形聲造字法奠定了基礎 。


本立道聲——會說話的漢字

日字


本立道聲——會說話的漢字

月字


  • 形聲

形聲字是按照事物的分類取一個字作為偏旁部首,再取一個讀音相近的字,兩者組合而成。江河二字的偏旁都是水,這種偏旁稱為“形符”,而“工”和“可”則取讀音,這個部位稱為“聲符”。形符表示這個字所代表的屬性聲符則表示這個字的讀音,兩者組合就是形聲字。

  • 會意

會意的意思是把其字義聯繫起來就可看字的意思。“信”字是“人”字和“言”字組成,表示人說話有信用。“武”字是從“戈”字演變而來。“戈”是古代的一種兵器,“止”表示一隻腳,兩字只組合起來,表示戈動武的意思。

  • 轉註

許慎說:“轉註者,建類一首,考老是也。”是指同義或近義,同音或近音的字,可以互相註釋。

  • 假借

假借的意思是指借用現成的字中語音相同或相通的字來替代,作為一個新字用,實際上,古書中常見古人寫了別字,這種別字被許多人承襲使用,就逐漸成為本字的假借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