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这个新2线城市划为6区1市3县被誉为“中国避暑之都”

贵州省这个新2线城市划为6区1市3县被誉为“中国避暑之都”

南明区

来历名称 1955年8月设南明区,因南明河贯穿全区,蜿蜒流过而得名。


贵州省这个新2线城市划为6区1市3县被誉为“中国避暑之都”


云岩区

来历名称 1955年设云岩区,以黔灵人民公社下辖的云岩生产大队为区名。


贵州省这个新2线城市划为6区1市3县被誉为“中国避暑之都”


花溪区

来历名称 民国二年(1913年)贵阳县分设九个区,第一区名为花仡佬,花溪名称是由"花仡佬"名称的音义结合演变而来。

花仡佬的名称不是源于仡佬族语言,而是来源于布依族语言,布依族把河叫做"ta",“蜿蜒曲折”叫做“kgou”,所以“takgou”就被音译为“花仡佬”,意思是“蜿蜒曲折的河流”。


贵州省这个新2线城市划为6区1市3县被誉为“中国避暑之都”


乌当区

来历名称 1958年2月撤贵筑县后成立乌当区,因乌当镇得名。据道光《贵阳府志》载:"贵筑东北30里有乌八堡、乌当一堡、乌当十寨、乌当九寨,皆属东上里,即元之武当也。"明朝时乌当属贵阳军民府,置乌八堡(即今乌当场坝),清朝时属贵阳府贵筑县东上里,民国3年后属贵阳县第三区乌当镇。

乌当,在苗语(黔东方言)中"乌"为水,"当"为下方、下面,所以说,"乌当"是一个下方有水塘的地方,是由地形状况而形成的地名。


贵州省这个新2线城市划为6区1市3县被誉为“中国避暑之都”


白云区

来历名称 民国十九年(1930年)在鸡场镇建白云镇,以白云寺作为镇名。民国三十年(1941年)区公所移驻白云镇后,便更名为白云区。


贵州省这个新2线城市划为6区1市3县被誉为“中国避暑之都”


观山湖区

来历名称 2012年贵阳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12月21日,观山湖区正式挂牌成立。以位于贵阳市新的城市新区内的观山湖而得名。

城市新区,原本叫金阳新区,有观山湖位于金阳新区的中央,同时为了与四川省金阳县区分开来,建制后的新区故而取名“观山湖区”。


贵州省这个新2线城市划为6区1市3县被誉为“中国避暑之都”


开阳县

来历名称 据民国《开阳县志稿》第一章第一节《沿革》载:“开阳本开州之别名,其称已古。嘉庆时重建书院,改为开阳书院。前知州胡壁有曰:开阳者盖欲开阳明之学也,县以此名。”


贵州省这个新2线城市划为6区1市3县被誉为“中国避暑之都”


息烽县

来历名称 息烽之名源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其意“烽火平息”。据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地理志·上册)说:息烽“意为烽火平息”。


贵州省这个新2线城市划为6区1市3县被誉为“中国避暑之都”


修文县

来历名称 “修文”之名,因历代战事频仍,故取《尚书·武成》“偃武修文”之义。据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地理志上册)说:“修文以王阳明在此传播文化得名。”


贵州省这个新2线城市划为6区1市3县被誉为“中国避暑之都”


清镇市

来历名称 民国《清镇县志稿》卷2:“清镇设县,始于康熙二十六年,原就明之威清、镇西二卫并合而成。”清镇县乃由二卫各取一字为名。1992年设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