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皆有因,但,你以为的原因真的是原因吗?

1、凡事有因

凡事皆有原因,我们对此深信不疑。

幼儿园小朋友因为“乖”,所以得到老师的“表扬”。

上学因为“成绩好”,所以得到“表扬”和“喜爱”,所以“考上好学校”。

二十年这样强化下来的结果是,我们对“因为......所以......”的逻辑判断深信不疑且依赖。而且,这种判断往往会是在瞬间发生。

这样的瞬间判断,大多数时候是有效的,特别是在面对简单问题的时候,虽然偶尔也会有失误,不过影响不大。

比如:为什么早入职三年的小王升职加薪了?因为他的经验丰富,业绩更好。

但是,我们会在作某些判断时,会出现偏颇:

为什么一位似乎演技不怎样的女演员红了?因为有“潜规则”。

为什么一个年轻人开着豪车?因为有个“好爸爸”。

为什么某人创业成功了?因为他赶上了那个“风口”。

类似以上这些的“原因”还有很多,其中最神奇的一个叫“运气”。

2、“简单归因”与“牵强归因”

之所以说是“偏颇”,是因为在原因与结果之间,还有些我们看不到、不知道,甚至不知道它们存在的东西。

也就是说,我们自认为完整的因果逻辑链,事实上是不充分、不必然、甚至是牵强的。

这是正常的。人天性是就需要“合理性”和“确定性”的生物。这种需求源于对“未知”的恐惧。

就像人在不理解气候变化的年代,会通过“造神”来解释气候变化的“合理性”和“确定性”。

当有了这种解释之后,人们就踏实了。—— 干旱,那就向龙王爷求雨。求来了,谢谢龙王爷!求不来,那是我们不够虔诚。

直至今天的信息科技时代,这种“简单归因”和“牵强归因”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几乎在任何人身上都还存在,只是范围不同、程度不同。

对哪些我们无能去思考或者不愿去思考的问题,我们就用采用这个策略。

这个策略的产生,大约有两类四种形式:

1、强者的谦辞或搪塞。就像雷军在解释成功的原因时,谦称“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2、弱者的借口或安慰。就像前面提到的“造神”、“好爸爸”和“运气”之类。

第一类不用深究,别人说什么是他的事,自己无脑相信而摔了跤,那是自己活该。

至于第二类就要慎重了,哪怕是看起来非常客观“合理”和“确定”的原因,都不妨深入探究一下。

3、穷是无法改变的?

香港电台(RTHK)的一档真人秀节目《穷富翁大作战》,让富翁和穷人互换身份,结果富翁每天为了基本的吃饭问题就已经竭尽全力、疲惫不堪,完全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实现上升。

所以得出结论:“穷是无法改变的。”

这个实验太可怕了,它用实实在在的“事实”,似乎确凿无疑证实了“阶层固化”、“穷是无法改变的”这个因果关系。

可是我们身边那些由穷变富的人是怎么出现的呢? 简单:祖上积德,贵人相助,意外好运......总之就不是“努力”。

其实,对这个实验稍作分析就能发现漏洞:

首先,这个实验时间太短,只持续了一周,那如果持续一年、五年、十年呢?他毕竟是曾经站到过那个高度,具有那个高度所需的见识和思维,具有对那个高度运行规律的理解和掌握。他就抓不到、创造不了任何机会吗?

其次,适应为吃饱饭而努力,一周的时间看起来是不够的。但一旦适应,他是不是还是会一直保持那种全部精力和时间投入进去也只够只饱饭,再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的状态呢?

这个实验的险恶在于应和了弱者的共鸣,让他们可以安慰自己。—— 这是命啊。

一旦真有人有意无意地认同了“因为这是我的命啊,所以我就该穷。”这个逻辑,结果就是:

“反正我再做也没用,何必去付出那些艰苦的努力让自己更痛苦。我就继续趴着,及时行乐吧。”

4、魔咒依然存在

诚然,现实很冰冷,天花板真实存在,并不是靠着喊喊“努力”的口号就可以一步登天。而是需要付出长期、切实、按照规律行事的艰辛努力。

然而,即使我们愿意付出努力,“因为......所以......”的魔咒依然存在。

炒股,有K线指标,有成交量指标、换手率指标。作移动商务有内容为王、流量为王。开家小饭店有地段为王,味道第一。

凡事皆有因,但,你以为的原因真的是原因吗?

因为K线指标符合形态,所以可以买进。

只要重视引流,就可以卖出爆款。

只要选好地段,开餐馆就能赚钱。

我们总是喜欢通过这样的判断,把期待的结果依托在这些类似“秘技”一样东西上面。

这些东西重要吗?重要!可能还是非常重要。

但仅仅是基于这样“简单归因”和“牵强归因”而实施的行动,无数人已经用真金白银为此交了“智商税”。

复杂的商业活动,它的结果不是一个两个“因为”、“只要”能够支撑得住的。

那怕小到一家街边面馆,它也是一套系统,一个生态,也需要对它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流程付出深入的思考和切实有效地行动。

孙子兵法说:庙算多者胜。确是至理。

我在《你也能成为别人仰望的高手。这不是鸡汤,是方法》文中说到,对复杂商业行为,要把你正在做或想去做的事,拆分成多个流程或环节。

在各个环节比别人做得好30%。最终会形成一种复利效应,可能你比别人多付出30%的努力,就能做到别人8倍甚至更好的结果。

相反,如果你被那些“因为”、“只要”蒙蔽了智慧,即使你在这些“因为”、“只要”上做得很好,那也可能惨淡谢幕。

结语

请记住两句话:

原因与结果之间的东西,有许多肉眼无法看到。—— 尼采

成长的本质是变得复杂。—— 罗振宇

凡事皆有因,但,你以为的原因真的是原因吗?

原因与结果之间的东西,有许多肉眼无法看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