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黨:四個有意思的陝茶話題#中國茶韻#


1、風來了,陝茶能不能飛上天?


賣茶是需要故事的,而且是需要高級的故事。中國茶酒裡,兩個故事最好,一個是乾隆下江南龍井的故事,一個是巴拿馬萬國博覽會茅臺酒的故事,這兩個故事都很高級,現在已經講了兩百年,而且還能繼續講下去。這次新冠疫情期間,中國茶也試圖講出一個新故事,但是劍走偏鋒,講到“藥效”上去了。誰講的最兇,福鼎白茶和雲南普洱茶,這都是目前存量非常大非常大的茶,所以比較著急。話題回到陝茶,陝西不缺歷史文化,也不缺好故事,但是講出的故事就沒那麼高級。我舉個簡單的例子,拿午子仙毫來說,西鄉人熱衷於講午子姑娘的傳說,我就問他們為啥不講楊貴妃的故事,唐代的子午古道既能運荔枝也能運山南茶區的茶,而且現在在西安還有長恨歌和馬嵬驛接應,為啥不能做個楊貴妃IP的茶?講故事的能力可見一斑。我的家鄉位於絲綢之路的起點,這句話開啟了陝茶發展的歷史新紀元,所以陝茶發展需要會講故事的人。


8、從某種程度說,“陝茶”兩個字是“虛”的


要認識陝茶並不容易,雖然我也自詡作為一名陝茶的推手,但想一句話給顧客說明陝茶是個啥茶,還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首先,陝茶是綠還是黑,這個問題就讓人難悵。不像龍井,浙江龍井和西湖龍井,相互幫襯共同成長,浙江龍井給西湖龍井篩選人氣,找出有錢的消費者,西湖龍井給浙江龍井招攬顧客,你要只圖“龍井”的名,也能買到便宜的好茶。回到陝茶的話題,就陝西的綠茶而言,也不好統一起來一個形象。最直觀的,漢中仙毫是直的,商洛泉茗是彎的,紫陽茶中翠峰是彎的,銀針是直的。如果推倒重來,要重塑一個陝茶的符號,仙毫不可能再做成彎的毛尖楊,翠峰也不可能再做成直的,事實上也不行。所以陝西的這三個綠茶公共品牌是競爭關係,鎖定的是同一個價位區間,同一個人群。所以,從某個角度而言,“陝茶”兩個字是虛的。


3、歷史不能當飯吃,但可以“就”飯吃


陝茶的三個優勢,一是生態環境好,二是茶葉內質好,三是歷史文化悠久。原來的表述,是把“歷史文化悠久”作為第一條的,我把它排到第三條了,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原因是,歷史文化不能當飯吃,這是我的原話,在很多地方都講過。但歷史文化雖然不能當飯吃,卻可以“就”飯吃。在茶這上面,陝西曆史文化這盤菜做的不好。舉個簡單例子,陝西曆史博物館,它不是陝西“省”歷史博物館,這麼牛的博物館做的文創竟然沒有一個是和茶相關的,你就可想而知咱做菜的能力。


4、彈嫌陝茶的包裝會越來越會普遍,還好不會是茶價


在營銷上,有個理論,它認為顧客對某種商品的拒絕,大部分理由都是假的,比如買東西時說“太貴”兩字。作為一名銷售人員,你接著問“和誰比”,他一定歇菜。嫌貴是人買東西的一種本能反應,其實並沒有真實含義。對於顧客買陝茶來講,情況有相同也有所不同。一般顧客買陝茶,不會彈嫌你的茶太貴了,或者茶價太高了。如果有彈嫌請參照第一條,一定能“懟”回去。因為就陝茶的價格而言,綠茶比不過西湖龍井,紅茶比不過金駿眉,黑茶比不過山頭普洱,性價比是非常非常高的。對於陝茶最普遍的批評,就是彈嫌你這包裝不行,不洋氣,不大方,送不了人。這一方面我也有同感,的確不行,有差距。陝西茶企的包裝都是定製,一半以上都不是本土製作,通版的茶葉包裝都是南方人做的。所以在陝茶的整體發展中,應該給重視包裝留有一席之地。


作者手記:不可否認和應該重視的是,陝茶消費群體中近年來新增的這一部分,有很多是因為關注和感受到陝西的迅猛發展和巨大變化,而選擇“茶葉”作為一種代用體驗的喝茶小白人群。其中包括因為“一江春水流京津”而拓展的京津華北的新人群,也包括之前在陝西學習工作、或插隊或三線的老人群。茶葉的購買動機比較複雜,只是“為茶而茶”就來買陝茶,這條路基本行不通。所以我做了個“陝普說陝茶”的新嘗試,選了四個段子,鄉音悅耳,希望陝西內外的鄉黨們都能來關注陝茶,來消費陝茶,也號召陝茶從業者能多開發一些“複合式”的陝茶推廣文化,不要一味的“就茶而茶”。如此下去,必然走到“藥效”的牛角尖,這都由不得你!近來茶界直播課太多了,喜憂參半,雖然形式跟隨時代了,但是內容卻未必都能跟上消費者的腳步。新瓶裝舊酒,比比皆是。“陝普說陝茶"的系列內容會在抖音“我說我茶”、頭條“茶眼看陝西”首發,歡迎交流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