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鳳陽人的“文化傳承”!

鳳陽是淮河文化領域的發源地,文化藝術根深葉茂,雅俗共賞,各類民間藝術在歷史時空中一路走來,五彩繽紛。鳳陽花鼓 、鳳陽民歌、鳳陽鳳畫名揚海內外。

鳳陽花鼓——名揚四海

鳳陽花鼓最初的表現形式為姑嫂二人,一人擊鼓,一人敲鑼,口唱小調,花鼓小鑼作為伴奏樂器穿插期間。演唱的曲目多為當時的"時調",主要有《鳳陽歌》、《鮮花調》、《王三姐趕集》、《孟姜女》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鳳陽人的“文化傳承”!

20世紀50年代初,新文藝工作者對鳳陽花鼓加以改革,增加採用了一些新的表現手法,剔除了小鑼,專用小鼓伴奏演唱,花鼓小巧玲瓏,鼓面直徑三寸左右;鼓條為兩根一點五尺左右的細竹根。表演者單手執鼓,另一隻手執鼓條敲擊鼓面,"雙條鼓"由此得名。

非物質文化遺產——鳳陽人的“文化傳承”!

衛調花鼓——劇壇奇葩

衛調花鼓又稱衛調花鼓戲、鳳陽花鼓戲,是一種安徽省的傳統戲曲劇種。被譽為鳳陽三花(鳳陽花鼓、花鼓燈、花鼓戲)之一,

非物質文化遺產——鳳陽人的“文化傳承”!

鳳陽花鼓戲地方風格獨特,它蘊涵著淮河中游一帶本土文化的元素,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具有極大的平民性,是中國傳統社會下層民眾的真情表述,彰顯著當地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審美情趣,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人文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鳳陽人的“文化傳承”!

鳳陽民歌——享譽中外

鳳陽民歌是安徽省的傳統民歌。鳳陽花鼓中的鳳陽歌是鳳陽民歌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明初移民文化的影響下,鳳陽民歌得以歷史性更新和很大發展,隨之聞名中外。

非物質文化遺產——鳳陽人的“文化傳承”!

鳳陽民歌具有廣泛的平民性,它所表達的內容是勞動人民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是中國不同歷史時期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以鳳陽花鼓為載體的《打花鼓》等曲目,對我國許多曲種的音樂唱腔有著重大的影響。

非物質文化遺產——鳳陽人的“文化傳承”!

鳳陽鳳畫——畫苑獨秀

鳳陽鳳畫(又稱龍鳳畫)源於明初,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曆史。鳳陽鳳畫經歷代藝人不斷創造,逐漸形成一套獨特的民間藝術風格和陳式。其鳳凰造型必須是"蛇頭、龜背、鷹嘴、鶴腿、如意冠、九尾十八翅"等,聚集了百鳥之長。

非物質文化遺產——鳳陽人的“文化傳承”!

在繪製技法上,以民間工藝色彩為主,並吸取了工筆花鳥畫的勾線敷色技法,又兼蓄年畫通俗畫風,有"五彩、素彩、水墨"的色彩表現手法,能做到雅俗共賞。鳳畫的題材很多,其中有:丹鳳朝陽、百鳥朝鳳、帶子上朝、五鳳樓、龍鳳圖、鳳攆麒麟、百鳥獻壽、四扇屏等傳統佳作,故深為廣大群眾喜愛。

非物質文化遺產——鳳陽人的“文化傳承”!

來源:鳳陽微旅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