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学习方法论:峰终定律和上瘾模型,像爱玩手机一样,爱上学习


职场学习方法论:峰终定律和上瘾模型,像爱玩手机一样,爱上学习

朋友阿伟这两年做的是线下运营工作,收入稳定,稳稳的维持在6k左右,这让他感到不适,近来报了个写作训练营,21天认真参与下来,获得了不少的精选作业,等到要完成毕业原创长文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写不出来了,开始觉得艰难,排斥,恐惧,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成就感一天天一点点被瓦解,进而产生了对于学习的排斥及厌恶心理。


问题出在哪里呢?


写作是输出,输出需要对信息进行调取及整合,通过思考进行清晰有效的表达,简单来说:输入-思考-输出,三位一体形成一个有效的闭环。而我们很多人,经常在输入(学习)这个环节出现问题。


为什么我们会厌恶,排斥,害怕学习?


其实不仅仅是学习,对于任何你觉得艰难,排斥,恐惧的事情,工作,跑步,读书,社交等等,或许都有着这样的困惑。


我们先记住两个概念:峰值和终值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是2002年的诺贝尔奖得主,他提出了峰终定律(Peak-End Rule):人们对一切人,事,物的感受,由峰值和终值两个因素决定。峰值是值这段体验中的最高峰,包括正向和负向;终值是指这段体验结束时给你的感受。


试着回想一下,自己平时学习的体验,过程中基本上很少有正向的高峰,总是在一开始就有这样的感觉:我不想做这个事情。这个好麻烦啊,太枯燥了。我想出去玩,我不会,这些负面的信息充斥着。


看了一会书,感觉没啥用处;刷了一下付费app,也不知到底在讲什么;每次学习的峰值体验,基本上都是负向的。


峰值没有良好的体验,等到终值来临的时候,一般都是比较空白狼狈的,实在是被自己打败了,学习真的有用吗,我并不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实在是学不进去的时候,烦躁到极致,灰溜溜的躺在沙发上:算了,我明天再学习吧。


正是因为,每次的学习过程,都充满着这样负向的峰值和终值,而峰终值,直接决定了你对学习的所有记忆。所以一旦你想起学习,内心满是厌恶,排斥,甚至于恐惧。


你每次做这件事时,感受都是非常不愉悦的,那怎么可能会有我想做的想法呢?当然一点都不会有啊,谁没事喜欢给自己找罪受呢。


职场学习方法论:峰终定律和上瘾模型,像爱玩手机一样,爱上学习


如何解决学习的负向体验,主动有我想学的念头


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基本原理: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创造正向的峰值和终值。


虽然学习在总体上是枯燥的,但总有你喜欢的科目:某个科目,总有你喜欢且擅长的某个章节:或者,总有某个环节是你喜欢的:喜欢看书?或者喜欢刷抖音?也可能喜欢看电影?


每次的学习过程,穿插着安排你喜欢且擅长的科目/章节/环节


这样一来,你每次都会有学得得心应手,反馈满满的时刻,也就是出现了正向的峰值。


每当你遇到学习难搞,恐惧的科目时,在负面情绪达到顶峰之前,可以先转换到喜欢且擅长的环节,情绪安抚下来之后,再回头继续做难的事情,以此避免负向峰值的出现。


比如说我的销售工作,需要做的两件主要的事情,是开发客户和跟进客户。我比较喜欢跟进客户:了解客户的痛点和恐惧,听听客户的创业故事,解决客户的疑虑,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无论聊多久,都觉得很有意思。


开发客户比维护客户难多了,因为是电话陌生开发,打出的电话还没说几句话就被挂断:不需要。一天三百个电话下来,真正有效沟通的就十来个,然后从十来个客户中确定好一至两个约访客户。这让我对工作进行了切割处理,每次专注开发客户25分钟,不玩手机,不看消息。


时间一到,看看老客户跟进中有什么未解决的事项,或者做自己觉得舒服的事情,到走廊走一走,做一些微运动,喝点东西,进行时间片段的任务替换。(在没有较为稳定的专注力时,从小段的时间切割开始,会让大脑容易执行一些。)


关于终值,每次学习的末尾,都要以你最喜欢,最能给你反馈感的环节结束。别去学最难的东西,也别在纠结焦虑终,让学习体验以痛苦终结。


职场学习方法论:峰终定律和上瘾模型,像爱玩手机一样,爱上学习


这个怎么理解呢,知名写作者粥左罗在一篇文章如何科学安排假期,做真正会休息的高手一文中对峰终定律同样做出了注解:


如果你希望有一个完美的假期,便要对终值进行设计,它甚至比峰值还重要,比如你吃一顿饭,最后上的这道菜很难吃,即使前面几个菜都很好吃,你也不会对它有很高的评价。不管你是旅行还是在家,尽可能的让最后一天更有意义,千万不要觉得,最后一天随便安排一下,或者纯粹的收拾东西,纯粹的赶行程,都会降低这个假期的美感,最后一天安排一个美好的结尾,让假期更完美。


说回前面朋友阿伟,认真对待21天的写作训练营,获得了不少的精选作业,等到要完成毕业原创长文的时候卡住了,带给他的就是峰终体验的不愉悦,有时候甚至连峰值体验都能覆盖掉。


你在反馈感很强,情绪高涨满足的时刻结束学习,留下一个正向的终值。千万别学到想吐才结束。


海明威的写作习惯是,今天写到卓有成效时就停下来,在我知道接下来该则吗做时停手。如此,次日我开始工作时,便知道如何着手。


我们再看看什么是上瘾模型:


尼尔埃亚尔的上瘾这本书,提供的是如何打造一个让人上瘾的产品的方法论,以及对其背后原理的分析:上瘾提出了一个上瘾模型,包括四个环节:触发(Trigger),行为(Action),不确定奖赏(Variable Reward)和投入(Investment)

触发(Trigger) 如果以手机app来说,比如微信,当我们听到消息提示音时,就会去跟人聊一会儿--消息提示音就是触发,来自外部的刺激。

如果我们感到孤独,也容易拿起手机打开微信,各种app。

--孤独就是触发,是来自内部的刺激


那么应用到学习和工作中,其实我们可以建立自己的触发机制。有一名很有效的做法是,给自己定下一些规则,比如:


当我回到家,看到跑鞋和运动衣,我就换上装备去跑步;

当我跑完步,我就去洗澡;

当晚上10点的闹钟响起,我就开始读书;

当早上5点的闹钟响起,我就起床洗脸。


在冬天的时候,晚上睡觉要好保暖措施,从脚跟到身体全部武装,有些小伙伴想早起,睡觉时穿的衣物比较单薄,早上掀开被子的那一刻,就退缩回去了,很多时候就在一秒之间回到了温暖的“舒适区”


设定好时间和地点,还有情境,当满足好这一条件时,你就直接去执行相应的行为,而不需要经过各种挣扎。

想一想你的日常任务,可以制定这样的语句:if.........then........

(当…………我去做..............)


设定好触发条件,你的执行力会大幅增强。


职场学习方法论:峰终定律和上瘾模型,像爱玩手机一样,爱上学习

行为(Action) 触发之后,我们需要执行动作


想一想,现如今的APP是怎样给你好的体验?页面需要流畅,完成一个任务的步骤不能过多,否则你很容易在中途放弃。


比如在抖音看视频,从浏览到观看,简单一个左移右移,上移下移,一个视频很长很长,那你可能就不会一直在那里刷刷刷刷,而意识不到时间的流逝。


你看,哪怕是一个娱乐放松的App,也都是经过不断优化步骤,让过程更流畅,更简易,才能提高用户的动力和黏性。


人…太懒了...


那么如何应用到学习和工作方面呢?

如果让你今天早上起来,立刻进去状态做事,但你并没有做任何准备,那么这个启动的过程,步骤非常复杂而缓慢,你就很容易放弃


这里有几个有效的小方法,让启动的步骤变得尽量少:


1.前一天晚上,安排好第二天要做的事情,心里有大致的规划。

2.提前把桌子收拾好,甚至可以把书打开到自己要看的那一页,而不是放在书包里,还需要你去找。

3.先从容易的任务开始,这一点是因为,人们经常在开头放弃,但其实一开始,就可以进入状态。


总之,让你每次的学习和工作,都尽量是简便,相对易执行的,而不是手忙脚乱,繁琐复杂的。


对于做事来说,流程和步骤越简单越好。想一想,就连玩手机,你都是很懒的;学习和工作这么辛苦的事情,更得贯彻这个原则。


职场学习方法论:峰终定律和上瘾模型,像爱玩手机一样,爱上学习

不确认奖赏(Variable Reward)


奖赏机制这个原理,很多地方都说了。然后,实际上,更行之有效的,是不确定的奖励。因为,人对确认的可预知的奖励,是会麻木和免疫的,


你每次打开朋友圈,微博,知乎,头条,都不知道会看到什么,这种不确定的好奇跟奖励,才是最吸引人的,能刺激人脑产生更多的多巴胺。


所以知乎,微博,淘宝等等,都会有推荐机制,正是因为不确定,所以你一刷起来就没完没了。


你可以把想要的东西,想花时间平时却没有去做的事情,写在纸条上,放到小盒子里,每次完成任务时,做一次抽奖。


大脑期待未知的,不确定的奖励,这回让我们更有动力。


职场学习方法论:峰终定律和上瘾模型,像爱玩手机一样,爱上学习

投入(Investment)


投入,通俗点解释:比如你在一个手机App上花了时间,寄托了感情,那么你就不会轻易注销。


对于学习和工作来说,可以这样理解,当你坚持了一定时间的努力之后,一方面时你会有成就感,如果带来了正反馈,自然愿意坚持。


另一方面,你觉得自己已经付出了许多,如果不继续坚持,前面的努力都白费了。换句话说,你有了沉没成本。


所以,一开始的坚持和投入,是很重要的。就像是,哪怕现在,假如有另一产品比微信的体验更好,我们也很难愿意舍弃我们的投入,选用另一个社交App.


虽然一开始是最难的,但是,当你有了一定的投入,你就会渐入佳境。


好啦,最后我们总结一下:


1.人们对一切人,事,物的感受,由峰值和终值两个因素决定。峰值是指这段体验中的最高峰,包括是正向和负向;终值是指这段体验结束时给你的感觉。


2.正是因为,每次你的学习过程,都充满着负向的峰值和终值。所以一旦你想起学习,内心满是厌恶,排斥,甚至恐惧。


3.解决的方法是,主动创造正向的峰值和终值。每次的学习过程,穿插着安排你喜欢且擅长的科目/章节/环节。如此,你每次都会学得得心应手,反馈满满的时刻,也就是出现了正向的峰值。


4.每当你学习难搞,恐惧的科目,在负面情绪达到顶峰之前,可以先转换到喜欢且擅长的环节,情绪安抚下来之后,再回头继续做难的事情。以此避免负向峰值的出现。


5.在你反馈感很强,情绪高涨满足的时刻结束学习,留下一个正向的终值。千万别学到想吐才结束。


6.从对手机App上瘾的角度,我们可以把同样的规律应用到学习中,设定好时间和地点和情境,当满足这一条件时,你就直接去执行相应的行为,而不需要经过各种挣扎。让你每次的学习和工作,都尽量时简便,相对易执行的流程,而不是手慢脚乱,繁琐复杂的。


7.大脑期待未知的,不确定的奖励,这会让我们更有动力。投入足够多,并且让自己看到一定的正反馈。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这只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学习留给我们的负面印象,减轻对学习的排斥心理。真正有效的学习,本就是克服困难,忍受一定痛苦的。这在本质上是个没法解决的事。


不过,有意识地把握学习的节奏,掌控自己对于学习的体验,是非常有意义,有积极作用的一件事。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已经足够了。


职场学习方法论:峰终定律和上瘾模型,像爱玩手机一样,爱上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