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这条路中,孙悟空才是唐僧的师傅

在西行的路上,师徒四人互相依靠,最终求得正果。虽说唐僧以师父自称,但在成佛的这条路上却是受到了徒弟孙悟空的教育。

成佛这条路中,孙悟空才是唐僧的师傅

第一次:

在万寿山时,唐僧问悟空山高水远什么时候才能到灵山,悟空答道:“你自小时走到老,老了再小,老小千番也还难。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面对唐僧对于未来的迷惑,孙悟空告诫他,只要诚心向佛,心中有佛,便处处是佛。这种境界是那个时候的唐僧还没有的,更多的把取经作为一种任务在完成的。

成佛这条路中,孙悟空才是唐僧的师傅

第二次:

在平顶山时,唐僧担心前途有虎豹豺狼,因此向徒弟们表示担忧。行者道:“师父,出家人莫说在家话。你记得那乌巢和尚的《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方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之言?但只是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

而当唐僧抱怨取经艰难,想要身闲时,悟空又这么答道:“师要身闲,有何难事?若功成之后,万缘都罢,诸法皆空。那时节,自然而然,却不是身闲也?”

孙悟空告诉唐僧,既然是出家人就应该扫除心里的尘埃,一心一意的去做自己坚持的事情,不惧前路的艰难,这样功成之后才能自然心安。

成佛这条路中,孙悟空才是唐僧的师傅

第三次:

在隐雾山,唐僧面对崇山峻岭,心有所忧,三藏道:“休言无事。我看那山峰挺立,远远的有些凶气,暴云飞出,渐觉惊惶,满身麻木,神思不安。”

这个时候孙悟空又引用乌巢禅师的《多心经》中的四句经文来告诉唐僧修心的重要性。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行者道:“不消说了。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差错些儿成惰懈,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跟下。似你这般恐惧惊惶,神思不安,大道远矣,雷音亦远矣。且莫胡疑,随我去。”那长老闻言,心神顿爽,万虑皆休。

孙悟空跟唐僧的对话其实也解释了西游记这本书的最终含义,其实就是修心,西行取经就是一个修心的过程。佛在心头,每个人心里都有佛性,只要心里有佛,走到哪里雷音寺都在自己脚下。

成佛这条路中,孙悟空才是唐僧的师傅

第四次:

在第九十三回给孤园那里,唐僧面对高山悚惧,于是悟空又拿《多心经》来告诫唐僧。

行者道:“师父,你好是又把乌巢禅师《心经》忘记了也?”

三藏道:“《般若心经》是我随身衣钵。自那乌巢禅师教后,那一日不念,那一时得忘?颠倒也念得来,怎会忘得!”

行者道:“师父只是念得,不曾求那师父解得。”

三藏说:“猴头!怎又说我不曾解得!你解得么?”

行者道:“我解得,我解得。”

自此,三藏、行者再不作声。

旁边八戒和沙僧都笑了,说悟空只是长口直言,哄唐僧走路,其实不懂讲经。

三藏道:“悟能悟净,休要乱说,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

孙悟空用无言语来解心经,这个时候的孙悟空和唐僧是默契的,本就是一场修行历程,到了最后,十几年的苦修更多是修炼的真正历程。

第五次:

如果是孙悟空对于佛理和天地规律表现最高的一次,应该是取经完成过通天河被老鳖丢进水中,打湿了经书,在河边晒经的时候。

不期石上把佛本行经沾住了几卷,遂将经尾沾破了,所以至今本行经不全,晒经石上犹有字迹。

三藏懊悔道:“是我们怠慢了,不曾看顾得!”

行者笑道:“不在此!不在此!盖天地不全,这经原是全全的,今沾破了,乃是应不全之奥妙也,岂人力所能与耶!”

这个时候,师徒都已取得经书,而悟空仅仅从晒经这件事中,就能说破,天地规律的奥妙。天地本不全,这就是天地运行的规律,又何必为这些事而苦恼。

成佛这条路中,孙悟空才是唐僧的师傅

孙悟空本是自开辟以来的灵石孕育而生,其在成佛路上自然是一闻千悟。作为师父的唐僧自然是受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