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退休,接班人为何是宁旻?

柳传志退休,接班人为何是宁旻?

作者/张蓝翼

12月18日,75岁的柳传志宣布退休,卸任联想控股董事长,由宁旻接任。同时,现年57岁的联想控股总裁朱立南也宣布卸任

1/ 影响三代民企

在中国民营企业伴随着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柳传志及其创办的联想堪称“佼佼者”。他不仅是“84派”创业启蒙运动的硕果之一,还对伴随着“小平南巡”应运而生的“92派”起到了引领作用,之后对于以互联网创业为标签的“99派”也影响巨大。这种指引作用一直持续到4年前“15派”创业大潮兴起。

1984年,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投资,时年40岁的柳传志带领11名科研人员创办了联想。35年之后,当年依靠20万元“拼死一搏”的小公司,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领先的多元化投资控股公司,且创造了“战略投资+财务投资”双轮驱动的独特业务模式。35年来,在柳传志的带领下,联想已经有了

联想控股、联想集团、神州数码等多家上市公司,加上联想投资的上市公司,这个被业内称为“联想系”的企业帝国根深叶茂。

柳传志不仅带出了一家具有国际化气质的企业集团,他还在企业管理、股权改革以及收购整合国际大型企业方面进行了艰难探索,并让诸多企业家有所启迪、有所借鉴。马云曾将他比喻为中国企业界的财富,认为柳传志和联想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个了不起的企业家或任何企业家的教父;雷军认为柳传志“在每一个中关村人的心里都是中关村的教父”;王健林称其为“老大哥”,并直言为有柳传志这样的兄长和朋友而感到骄傲……

曾几何时,柳传志提出最著名的管理三要素“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在企业界简直无人不知,并被许多民营企业家奉为圭皋。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优秀的企业家并不在少数,但在管理思想方面有过输出、且对企业界影响巨大的,屈指可数

。在这方面,柳传志与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典型如“人单合一”,“人人都是CEO””)、华为总裁任正非(“管理妥协与灰度”、“让一线听得见炮火的人决策”等),建树颇多。

类似的“柳氏智慧”还有很多,柳传志早年亲自写过“我的复盘方法论”。“入模子”和“复盘”,如今已经成为许多企业的“标配”。柳传志还曾提出,联想应对各种不确定及考验的方法,就是“拐大弯拐死弯是要摔的,所以要提前动作。拐大弯实质是把重要紧急的事化解为重要不紧急的事。柳传志还曾提醒企业家,“做企业既要低头拉车,又要抬头看路”。看似通俗,实则让不少企业家悟道:宏观要看清,企业要做实。

业界也一直就有“攀登珠峰,联想爬南坡、华为爬北坡

”的形象说法。联想在国际化方面的探索,亦提供了区别于华为的另一条路径。自2004年12月8日,联想宣布以12.5亿美元收购IBM之初,业界就将此形容为“蛇吞象”。此一过程,确实也异常曲折。这一案例为随后风起云涌的中国企业国际化浪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2011年9月8日,柳传志评价说:“很慎重地、认真地说,联想并购IBM PC项目是成功的。”

人无完人,柳传志也饱受曲折与质疑。特别是创业之初将爱徒孙宏斌送入监狱,体现了柳传志的双面人性。近些年来,联想在移动智能时代略显“掉队”,加之民族情绪的高涨,因联想以及柳传志的某些言辞表达不当,导致几次遭遇“舆论危机”,联想声誉一损再损。柳传志变了吗?联想变了吗?或许都没有,变的是这个时代。没有成功的企业家,只有时代的企业家。在一个属于柳传志的时代,他已经极尽努力了,这就够了

在中国商业史上,成立满35年且存活至今的企业不多,从国有企业改制成功并获得市场认可的企业更是屈指可数。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市场化改革浪潮中,能够在体制和市场之间斡旋,功成身退的企业家寥寥无几。体制改革是一把双刃剑,没有硬功夫往往难独善其身。在摘掉“红帽子”的过程中,很多企业家被扣上了国有资产流失的帽子。

“联想是我的命,赶上改革开放,柳传志很幸福。”无论是在演讲,还是接受媒体的采访时,柳传志不止一次地说过这样一句话。他曾在一次企业家活动中直言:“我觉得我这辈子很幸福。因为我40岁时候能赶上改革开放能让我办公司。假如当时是50岁,那就什么都玩不成了。结果事情做的也不错,家里对我也不错,同事也不错,朋友也很多,这辈子值了。”

2/ 柳传志的五个关键点

柳传志退休,接班人为何是宁旻?

过去35年,联想属于柳传志时代。柳传志参与并见证了大半部中国科技和互联网的商业史。这是一部新旧体制剧烈冲突、旧秩序瓦解新秩序重建的历史。而柳传志,就是那个在新旧秩序间,寻找到平衡点的人。柳传志是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但他用行动指出,梦想和现实的桥梁,究竟该如何搭建。创业35年过程中,柳传志的五个决定关乎联想的命运。

第一个决定:弃仕从商。在做科研和做企业这两条路上,日后联想的发展证明,柳传志显然更适合后者。他声音洪亮、精力充沛、富有感染力,他很清楚自己在科研领域缺少专注和激情,相比倪光南这样天生的科学家,他的志向应该是在商界。他的性格中还有敢打敢闯不要命的野性一面。这也是为什么在联想早期的“三人核心”中,最后是他独揽大权,带领联想杀出一条血路。

第二个决定:进军海外。

从1988年1月起,柳传志启动联想“海外拓展计划”。在六年时间内,在香港完成这样三件事情:一是在当地成立一家贸易公司,形成“里应外合”之势;二是新拓展生产业务,进入个人计算机整合行业;三是在香港上市。这一计划是他口中的“进军海外战略三部曲”。日后来看,这个战略在当时实属英明,它让联想快速打开了局面,并获得了足够的利润。

第三个决定:“贸工技”路线。这个决定导致了与昔日知己倪光南反目成仇,期间柳传志发出了“你得明白自个儿是谁”的声音。随后批评联想的声音开始多起来:联想没有核心技术,不重视科研,过于偏重贸易和投资。这就像是一个污点,在联想身上挥之不去,也成为柳传志心头一块落不下的石头。翻开联想厚重的历史,我们会发现,“贸工技”路线的确定并非偶然,因为柳传志骨子里认为,联想的最大功绩在于“把技术变成钱”,而不在于技术本身

第四个决定:联想改制。1998年,联想员工分红改制;640持股人一年获得了35%的分红权。2001年,联想股份改制;联想员工持股会出资2.3亿元购买了35%的联想股份,中科院持有65%股份,此举让联想员工也成为了股东。2009年,联想第三次改制;中科院将29%的联想股权转让给泛海控股,从绝对控股股东降为相对控股第一大股东。三次改制,让联想从一家国有企业,变成了一家市场化运作的民营企业,至今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第五个决定:三退三出。2000年,柳传志选择卸任联想集团CEO,只保留董事局主席职务。并于2004年,在联想集团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后卸任董事局主席职务,将手中的接力棒交给爱将杨元庆。可谁也没想到4年后金融危机发生了,联想在2009年第一次遇到财年亏损。65岁的柳传志毅然重新上阵,以联想集团董事长的身份重振士气,并重新认命杨元庆为CEO,形成“杨柳配”并肩作战。

2011年11月,柳传志再次卸任联想集团董事会主席,由杨元庆兼任董事局主席和CEO职务。次年6月他继续

辞去联想控股总裁职位,并任命朱立南为联想控股总裁。到了2015年6月,联想控股在香港上市,此时柳传志再次复出完成最后一役。在这之后,柳传志又开始渐渐退出舞台,将话语权交给更年轻的掌权人。2018年,柳传志在联想深陷舆论漩涡的时候,再次复出打响“联想保卫战”。而这一次,柳传志宣布退休之后,是否还会有复出


3/ 接班的为何是宁旻?

柳传志退休,接班人为何是宁旻?

在创办联想的35年历史中,柳传志培养了一批得力助手,孙宏斌、郭为、杨元庆、朱立南、宁旻、赵令欢、陈绍鹏……而最终为什么选择了宁旻来扛起联想未来的大旗

相比联想的一批元老,50岁的宁旻可谓是后来居上。他的职位、学历不是最高的,入职时间也不是最长。宁旻的职业起点是柳传志助理、助理总裁兼董事会秘书,并非业务出身。2012年,宁旻被任命为联想控股高级副总裁兼执行委,才进入接班人候选池。

从公开信息来看,虽然宁旻在公众中发声较少,但他却在联想系的所有核心岗位上占据要职,手握实权。他在联想控股的股权比例仅次于柳传志和朱立南。如今,柳传志迎来退休,新一代领导班子也将完成代际交接,集团层面的架构调整或将不可避免。无论联想这艘大船未来将驶向何处,带有浓重柳传志色彩的联想时代和联想故事,将从此一去不复返了。

从核心战略挑选接班人,宁旻接班联想也并意外。柳传志曾这样描述过选接班人的标准:“选接班人就像选太太,要符合两点:一要漂亮,二要爱我。漂亮,意味着能力超群,是谓有才;爱我,意味着认同企业文化和创业领袖,是谓有德。”要知道,在2009年柳传志重返联想时,为了照顾这个65岁的老人,内部专门成立了“柳传志保健小组”,而宁旻就是该小组的操盘手。可见,宁旻是柳传志极为信赖之人。

宁旻接班,有阅历和能力。宁旻为联想控股第二届董事会第四名执行董事,排位仅次于柳传志、朱立南和赵令欢,这三人的任期于2020年2月届满,届时宁旻将成为唯一一位在职执行董事。而宁旻身为首席财务官,自然通晓财务、风投、并购等金融知识,与柳传志推崇的“双轮驱动”战略更为契合。以硬件IT起家的联想控股,早在2000年就探索对外投资。

柳传志是资本市场不可忽视的大佬之一。实际上,现在的联想控股早已演变成一家投资驱动的公司,而其子公司联想集团在母公司的重要性逐年下降。联想控股2018年年报显示其资产结构,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由去年的15%提升至45%,IT资产占比由55%下降到36%。联想控股第一次改变了IT资产一家独大的局面。

柳传志的接班人宁旻来自联想金融体系才合情合理。杨元庆属于旧时代的领军人物,而宁旻恰恰属于新时代的弄潮儿。宁旻在联想之星、联想创投、君联资本和弘毅投资这四大风投平台,均担任董事或执行董事,具有丰富的投资经历。继承柳传志衣钵也在情理之中。

4/ 宁旻接班面临三个问题

一是联想对PC业务的依赖仍未减少,这也反映出联想多次调整架构之后仍然没找到新的增长突破口

。联想控股旗下的联想集团,一直是其战略投资板块中的要塞。而一直以来,PC业务都是联想集团的主要营收来源,为了与惠普拉开差距,联想集团通过不断收购的方式抢占市场份额。两者之间的竞争仍然十分胶着,惠普曾超越联想,而联想也再次夺回市场第一宝座

二是需要在手机市场上找到更清晰的突围方向。在联想集团公布的2019第二季度财报中显示,以手机业务为主的联想移动业务截至2019年9月30日止,同期营收下降7%。尽管杨元庆此前曾表示要专注手机业务的盈利,但显然没能获得成效。目前在4G转向5G的重要节点上,还需要在手机市场上找到更清晰的突围方向。

三是一直以来饱受诟病的联想技术缺陷如何补齐,也是新掌门人需要重点考虑的。过去的一段岁月里,联想控股除了在IT领域中持续发力以外,也广泛涉猎金融、新消费、农业、先进制造等领域,一个多元化发展的综合集团正在形成和不断壮大。联想控股旗下三大业务集团之一的联想创投一直以来投资的方向偏技术类

,虽然做的不错,但当前创投行业即将步入存量经济时代,各个机构都需要经历一段艰难的转型阶段。

从方方面面来看,摆在接班人面前的联想,都不是一个能够轻易接下的宝贝。“不断追求、坚韧不拔、强学习能力”是柳传志对接班人所具备特质的期许,不论眼前或阵痛、或忧患、又或反击,既要保住PC业务的龙头地位,又要在手机业务、智能设备业务、创投业务等各个领域不断寻找新的突破口。接下来的日子,实属一场硬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