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青霍去病共13次征討匈奴,打出大漢威名,司馬遷卻說“不該打”

漢武帝時期的13次征討,徹底平定匈奴禍患,為何司馬遷卻說不該打

西漢初期被匈奴虎視眈眈已久,漢高祖劉邦建立大漢王朝之初,就率領士兵前去征討匈奴,直到漢武帝時期開花結果,衛青,霍去病,這兩位將領在元狩4年漠北之戰,徹底搗毀匈奴單于。此役之後,匈奴再也不敢與西漢王朝正面碰撞,躲到極北苦寒之地。可是衛青和霍去病在漠北之戰之前,這兩人共同發動了13次對匈奴的戰役。不管戰役的大小,雙方算是互有攻守,也讓大漢投入鉅額的軍費,許多青壯年男子。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於衛霍這兩人評價並不是太高,且對於西漢發動多次征討匈奴戰役,也是持懷疑的態度,其中到底有怎樣的故事和背景呢?

衛青霍去病共13次征討匈奴,打出大漢威名,司馬遷卻說“不該打”

​公元前129年,衛青與公孫敖、李廣,分別率領約一萬人馬前去進攻匈奴。此戰衛青徹搗龍城,斬殺匈奴800餘人,李廣則是全軍覆沒自己僥倖逃脫。隨後在公元前128年和127年,衛青率領大軍出征匈奴。西漢這邊損失不大斬殺匈奴5萬。隨後在元狩6年春天,衛青與侄兒霍去病,首次聯袂率軍征討匈奴。此戰前將軍趙信臨陣叛逃,衛青無功而返,還好霍去病脫穎而出,率領800輕騎直搗匈奴老巢,斬敵2228人。公元前121年,以及119年之間,西漢發動了對匈奴龐大的戰爭,漠北之戰就是發生於元狩4年,也就是公元前119年。

衛青霍去病共13次征討匈奴,打出大漢威名,司馬遷卻說“不該打”

​這場戰役也為西漢徹底平定匈奴禍患,筆者查閱多方資料,諸如《史記》和《漢書》,得到的確切數據統計來看,西漢在征討匈奴的戰役當中本方損失了不少。可是在公元前127年,衛青俘虜數千匈奴,並帶回百餘萬的牛馬。西漢面對匈奴的大戰中,雖然本方損失不少青壯年男子,但是從資源互換以及土地,西漢這邊其實並沒有損失太多。然而,司馬遷卻覺得,西漢或許不應該發動對匈奴的戰役。

衛青霍去病共13次征討匈奴,打出大漢威名,司馬遷卻說“不該打”

​比如《史記·匈奴列傳》中就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夏朝滅亡之後,當時有部分中原人遠逃北方,經過慢慢發展到了春秋時期形成匈奴。《匈奴列傳》中,司馬遷還有其他對於征討匈奴的看法,由於篇幅所限,也不和大家過多贅述。總之司馬遷認為匈奴本是中原人士,西漢王朝與他們刀兵相見有傷和氣,也不利於大漢發展。剛剛經過“文景之治”,西漢各個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文化經濟已經處於頂峰,百姓們已經過慣了好日子。

衛青霍去病共13次征討匈奴,打出大漢威名,司馬遷卻說“不該打”

​突然漢武帝上任之後,非要重用衛青和霍去病發動大戰,或許司馬遷本著人文角度,或者從平民百姓生活方面出發,認為漢武帝不應該“窮兵黷武”。司馬遷並不那麼痛恨匈奴,他似乎認為西漢發動對匈奴的大戰也是可有可無的。只是筆者認為,匈奴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困擾中原。戰國時期趙國與匈奴接壤,趙孝成王派遣大將李牧率領10萬人馬衛戍邊疆。秦始皇嬴政登基之後,更是修建長城,以抵擋這些北方遊牧部族的侵略。西漢初期,匈奴更是肆無忌憚的南下入侵甘肅,新疆一帶西北地區。所以到了漢武帝時期,劉徹已經清楚的認識,如果不徹底解決匈奴這個問題,或許西北部將有大亂髮生。

衛青霍去病共13次征討匈奴,打出大漢威名,司馬遷卻說“不該打”

​司馬遷他是文人並沒有上過戰場,文人的眼裡考慮這些大戰是沒必要打的,雙方完全可以互相談判。匈奴能夠主動退兵,或者是與大漢求和這樣也就罷了。然而匈奴這個問題,困擾中原數百年,雖然司馬遷認為匈奴是華夏後裔,可是筆者黑暗的設想下“或許匈奴並不認為他們是華夏後裔”,從之前的所作所為來看,匈奴完全是想至西漢於死地。漠北之戰之後,匈奴實力銳減不得不苟延殘喘,但是到了王莽篡漢時,匈奴又在我國西北部為禍作亂。直到東漢竇憲大將軍再次“封狼居胥”,才徹底剷除匈奴。

衛青霍去病共13次征討匈奴,打出大漢威名,司馬遷卻說“不該打”

​如果按照司馬遷先生所認為的那樣,一味的與匈奴求和,那樣就會給這個部族帶來充足的緩和以及發展時機,“尾大不掉”這個道理想必大家都懂,萬一匈奴成長為不可戰勝的敵人,那麼對於西漢或者整個中原將會是滅頂之災。畢竟匈奴只是遊牧部族,打了就跑,機動能力特別強,漢武帝也是苦心經營多年,最後才徹底將匈奴趕走。所以司馬遷他認為不應該打這場戰,我個人覺得還是有些婦人之仁。有時我們並不想發動戰役,可是當嘴皮子磨幹,別人還不理睬,甚至肆無忌憚的往你眼裡揉沙子,這時候就需要用一點實質行動,讓他知道你的厲害,只有給敵人沉重打擊之後,他才會怕你吧?

參考文獻:史記、漢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