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行業如何走出疫情之困

“我認為這次疫情給行業帶來特別大的衝擊,可能事關整個行業的危急存亡。”日前,在中國電影家協會針對“電影行業應對疫情影響”召開的專題網絡視頻會議上,《唐人街探案3》的導演陳思誠這樣說道。當天的會議由清華大學教授尹鴻主持,會議邀請了多名一線電影公司的負責人和多名電影領域的研究專家,圍繞新冠肺炎疫情對電影行業產業的影響、行業自救、互聯網+電影、政策扶持以及疫情過後中國電影的發展等熱門話題展開討論。

劇組停工讓博納損失1.5億元

陳思誠導演坦言,本來《唐人街探案3》是春節檔電影中預售最好的,但疫情突然打亂了節奏,好在疫情期間自己並沒有停止創作,一直在做劇本,“不管怎麼樣,觀眾對好內容的需求是一如既往的,是不會變的。”

博納影業集團董事長於冬透露,疫情發生時,博納影業正在籌備新片《冰雪長津湖》,已經準備了九個月,本來準備年初就開機,全部人馬已經到位,但疫情一來只能全部停拍,1800人的劇組不得不滯留在丹東,當時直接損失就超過1.5億元。

橫店影視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徐天福透露,疫情期間,滯留在橫店的劇組多達310家,不算“橫漂”,光是劇組成員就有5600人,但好在沒有一個人確診新冠肺炎。目前為止,310個劇組中逐步復工的有20多家。

即便是橫店集團這樣擁有10億元現金流的公司,也面臨著資金上的巨大壓力。徐天福透露,公司有將近400多家影院分佈在全國各地,目前幾乎都沒有開業,將近1萬名的員工一個月工資就要幾千萬元,租的商業地產租金又要幾千萬元,損失還是很大的,“好在我們現金流比較充足,基本上還能挺得過來。但一些小的影視公司,就有可能面臨倒閉的風險。”

北京文化董事長宋歌表示,北京文化也是積極復工復產,其中《我和我的家鄉》《東極島》《排雷英雄》新片正在積極創作中,復工復產後馬上進入拍攝階段,《封神》《你好,李煥英》和陸川的《749局》等新片也做了上映的準備,就等著市場開放,“目前看可能還要等一段時間,我也知道院線受到了很大的衝擊,我們忍耐吧,堅持工作並等待著。”

消除觀眾心理戒備是一個難題

對於如何讓停擺了兩個多月的電影業重新走上正軌,恢復行業的活力,各位嘉賓也紛紛亮出自己的觀點,坦誠說出自己的看法。

於冬認為,這次疫情對整個行業是一次很大的考驗,尤其是民營電影公司,“能否採取生產自救,儘快恢復運營狀態,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在現在的關鍵時刻,一定要把企業管理好、現金管理好,能夠自救,能夠謀劃下半年的復工復產,“早安排、早做準備,對影片的拍攝復工復產要有信心,要對全國電影觀眾、對電影內容的渴望有信心,信心很重要。”

曾茂軍認為,當前復工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內容可放,僅僅靠幾部復映影片是很難有那麼大的魅力把觀眾拉回電影院的,更何況這些復映影片在家裡的視頻上就可以看到。對未來的消費者而言,首先是消費心理的影響,怎麼樣解除心理上的戒備,覺得走進電影院看電影是安全的,這是一個難題。

他表示,未來這個產業要恢復,還是要內容為王,“內容創作上來了,海外疫情沒有反撲的可能性,明年可能有機會。”他建議,國家層面是否有可能成立一些專項基金,來解決行業裡面的現金流,讓它轉起來,同時專項基金也可以用來獎勵未來的優秀影片。

做最壞打算並向最好方向考慮

目前,各家影視企業也開始了各種自救的行動。徐天福透露,目前橫店影視產業基本走上正軌。早在疫情前夕,橫店集團就對電影行業發出一個倡議:只要到橫店來拍攝電影的,無論是攝影棚還是拍攝基地全部都免費。

陳思誠認為,如果未來想把觀眾拉回電影院,首先要集中一些優勢資源,包括宣傳資源、影片檔期上的調度資源甚至一些實打實的票補資源,來扶助一些真正意義上的大片,把觀眾的熱情拉回到電影院裡。

其次,電影公司也應該更多地去想如何能夠增加未來的企業抗風險能力,如何才能告別目前比較傳統只是靠賣票房這樣的單一盈利模式。“這樣在未來也不至於抗風險能力這麼差,電影院一關門就完全脖子被卡住了,沒法生存了。”

在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看來,中國電影的結構性調整一直在進行,但疫情加劇了這個調整。他認為,技術發展對電影的影響會越來越大。但互聯網的影響也有積極的一面,“我們一定要爭取實現電影+互聯網,而不是互聯網+電影,我們要堅持電影內容為本,電影院的內容仍然是電影行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網絡消費模式可以成為一種有效補充,成為一個增量”。

對如何理性地看待這次疫情,饒曙光給出自己思考的結果, 就是中國電影業“要做最壞的打算,向最好的方向考慮”。在這樣一個關鍵時刻不能等,不能消極地去等待別人的支持和扶持,應該苦練內功,早做準備,提升自己的創作能力,通過提升創作能力也就是苦練內功,創作更多好作品滿足觀眾需求,同時又能夠形成一個新的需求,通過消費升級換代來促進中國電影產業的升級換代,同時也讓電影企業能夠找到新的立足點。本報記者 王金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