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陽大事記(十二)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四)


1959年


益陽大事記(十二)

2月 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和湖南麻類研究所建於沅江縣馬公鋪。

2月至3月 各縣、市分別召開中共第二次代表大會,傳達貫徹中共八屆六中全會精神、繼續宣傳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三面紅旗”; 同時選舉產生各縣、市委員會成員。

4月 改人民公社統一核算為生產大隊獨立核算。大隊對生產隊實行“三包一獎”(包工、包產、包成本,超產獎勵)責任制。

5月1日 裕民煤礦建成投產,日產能力約500噸。

是月 國營大通湖農場列為全省出口商品生產基地。

6月 國務院副總理羅瑞卿來益陽縣、市視察,調查瞭解鋼鐵生產和農村情況,支持修建益陽至灰山港窄軌鐵路。

8月 全區城鄉開展“反右傾”鬥爭,歷時5月。287名幹部受到錯誤處理,1962年平反。

9月 首次對86名“右派分子”甄別摘帽。

11月 興建益(陽)灰(灰山港)窄軌鐵路,次年5月建成。路長47公里,年運輸能力70萬噸。

12月4日 冬 建成國營千山紅農場,耕地面積6. 59萬畝。

是年 全區圍堵湖汊和高圍墾種湖灘荒洲20. 4萬畝,滅螺效果良好。

湖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遷沅江縣瓊湖鎮。

農村人口大量外流。至1961年,全區累計外流12. 8萬人。1964年大部分人返回。

南縣華閣公社建成全省第一個社辦拖拉機站。

1960年

1月12日 中共地委召開防治水腫病、婦科病、小兒疳積病工作會議。

2月 各縣、市召開中共二屆二次代表會議,繼續提出工農業生產高指標,同時選舉出席全省代表大會代表。

3月 全區糧食供應緊張,農村缺糧嚴重,一部分地方提出“瓜菜代”口號,藉以渡過難關。

6月 沅江縣草尾公社推行農業機械化有成效,成為全國5個機械化試點單位之一。

7月15日 中共湖南省委就桃江縣發生水腫、疳積等病導致部分人死亡發出通報。

區境各縣、市立即組織醫療人員下鄉,重點防治水腫、小兒疳積和婦科病。

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 各縣、市分別組織幹部學習中共中央(關於農村人民公社當前政策問題的緊急指示信), 結合學習貫徹中共湖南省委制定的《大辦農業、大辦糧食十大政策(草案)》, 並向廣大農民傳達講解。

11月底至12月中旬 縣、市分別召開第四次人民代表大會。總結“大躍進”的經驗教訓,換屆選舉正副縣、市長。

1961年

1月 農村鋪開整風整社運動,開始糾正“五風”(共產風、浮誇風、強迫命令風、瞎指揮風、幹部特殊化風)和“一平二調”錯誤。一批幹部受到批判、處理,同時清理、退賠“一平二調”款。

是月 貫徹中共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各縣、市對農、工、商各業著手進行調整、整頓,原有77個人民公社被調整為190個,普遍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

2月 中共中央派于光遠帶領調查組深入安化農村,對農民生產生活及“共產風”問題進行調查。

3月 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書記陶鑄視察桃江,就農村公共食堂、社員自留地和口糧等問題進行座談、走訪,廣泛徵求意見,同時強調山丘區應大力恢復發展林、竹生產。

是月 解散農村公共食堂,部分恢復社員自留地、家庭副業和農村集市貿易,濱湖各縣農村居民點解體,各家各戶遷回原居。

是年 調整工業企業結構,實行關、停、並、轉。至1962年,全區工業企業由1958年的2554家縮減至561家。

各縣、市壓縮城鎮人口48574人,其中職工20066人(轉集體企業的6026人)。

調整普通教育、幼兒教育和業餘教育規模。至1962年,全區共壓縮在校中、小學生15. 24萬人。中共中央委員、共青團中央第一書記胡耀邦兩次來益陽視察工作。

1962年

1月11日+地區及縣、市黨政主要負責人赴京參加中共中央擴大工作會議(即七千人大會)。會後分別召開幹部大會,主動檢查並承擔工作中“左”的失誤,繼續貫徹調整方針,扭轉暫時困難局面。

3月 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書記陶鑄和中央財政部副部長金明視察沅江縣湖區。

6月11日 湖南省治蟲指揮部派飛機至桃江、沅江、益陽、南縣等地滅蝗(包括竹蝗)。

7月 濱湖大水。南縣、沅江、益陽3縣組織大批幹部群眾投入抗洪。

12月5日 恢復益陽專區建制。專區轄益陽、安化、桃江、沅江、南縣、寧鄉、華容7縣和益陽市。

冬從國營大通湖農場析出部分土地、人口,新成立國營北洲子農場及金盆農場。

全區民兵進行“三落實”(組織落實、政治落實、軍事落實)整頓。

國家調整糧食徵購政策。對農民實行增產增購、換購及議購餘糧。

最年 全區工農業總產值為29809萬元(1957年不變價), 其中工業總產值8179萬元,佔27. 44%; 農業總產值21630萬元,佔72. 56%,

1958年至1962年 國民經濟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因受自然災害和“五風”影響,全區工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只0. 4%, 其中工業產值年均增長6. 9%, 農業產值年均下降1. 6%.

1963年

益陽大事記(十二)

3月1日至5日 召開全區農業先進單位和勞動模範代表大會,總結交流農業生產經驗,田啟發等一批農業勞動模範受到表彰。繼後,各行各業開展“樹標兵、趕先進”活動。

是月 全區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於益陽市舉行。益陽專區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成立。

4月24日 中共益陽地委發出《關於幹部參加勞動的幾項規定》, 對基層幹部工分補貼、脫產幹部參加勞動、幹部種試驗田等問題作出明確規定。全區幹部參加集體生產勞動的情況好轉。至年底,人均參加勞動的天數,地專機關幹部為8天,縣、市機關幹部15天,區級幹部24天,公社幹部34天,大隊主要幹部66天。

4月 全區抽調大批幹部下農村,投入改造後進生產隊的工作。

6月 農村“四清”(清理帳目、清理現金、清理倉庫、清理工分)運動開始試點。全區共鋪開50個生產大隊,投入縣、區、社幹部762人。

是月 湖區3縣重新建立血吸蟲病防治領導小組,有17個公社定為重點疫區。

益陽專區電排工程指揮部成立,電力排灌機埠建設全面展開。

8月30日 中共益陽地委社教試點工作隊赴益陽縣迎豐橋公社試點。3個月後結束。

是月 益陽地區衛校建成開學。

11月13日 全區民間音樂舞蹈會演於益陽市舉行,中央歌舞團和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歌舞團派人觀摩。

12月 區境10個公社鋪開系統社會主義教育試點,省、地、縣3級共投入社教工作隊員3446人。次年7月結束。

是月 益陽專區計劃生育辦公室成立。

是年 全區城鄉普遍掀起學習雷鋒熱潮。

益陽至長沙電報電傳電路開通。

益陽小鬱竹器遠銷非洲及北美等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